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正文
与书香为伴,与智慧同行
2022/9/3 13:32:22  来源:周霞  字体显示:   阅读:1766

与书香为伴,与智慧同行

——江宁开发区学校小学部举行青年教师读书交流活动

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高尚为了打造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学校学习型组织我校(东西校区)青年教师发展班于2022年8月31日下午,分学科开展了主题为“与书香为伴,与智慧同行”的读书交流分享活动。

本次读书交流活动中,青年教师们精心准备,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了自己阅读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所思所得。本次分享的书籍内容广泛,有涉及学科教学知识的:王浩老师将阅读与自身经验相结合,详细阐述了备课、上课、复习和课堂管理的方法;有有关沟通技巧的:韩蕙如老师、范育洋老师分享了《非暴力沟通》一书,只要我们遵行非暴力沟通的四原则,发自内心地给予,并尽所能地让双方知道这是我们唯一的动机,最终双方必然能以善意相待;还有教师自我的提升建议的:瞿星耀老师分享的是玫瑰与教育》,其中提到:就教材来说,不是告诉、分析、支解,而是唤醒、体验批判、感悟……

 IMG_20220831_135208IMG_5289

 2022-08-31 15:35:23.483000C:\Users\DELL\Documents\Tencent Files\987856576\Image\ImageEditor\20220902163938.png

青年教师的侃侃而谈为学校增添了勃勃生机。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声情并茂地畅谈了自己的读书所得。抒发了自己在读书中感悟、成长、收获的喜悦,引发了在座老师的情感共鸣,不时博得台下热烈的掌声。IMG20220831134420IMG_5286

好书如画,阅读如歌;浸润书香,向美而生。通过交流分享,我校的青年教师们定将与书为伴,与书为友,以书为鉴,用阅读润泽生命,用行动书写人生,打造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学校学习型组织。

附部分青年教师的心得体会:

读《老师如何提问,学生才会思考》心得体会

                                              刘欣

假期间反省自己的课堂时,发现班级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学生整体的有效举手不够多。表现在两个方面:敢于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少之又少;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又答不到点子上。不知是学生大了更沉默寡言,还是不思不想,甚至是对问题、对课堂、对老师的无感呢?整体的风格是“上课沉默寡言,下课活蹦乱跳”。如果每次回答问题的只有那么几个活跃的学生,就无法保证所有的学生真正掌握课堂。

关于提问,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小时候喜欢看的一部动画片--《聪明的一休》,里面生动记述了提问回答的场面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精彩有趣的故事。将军、新一卫门、橘梗店老板以及他的女儿等等,他们稀奇古怪的提问,以及一休的机智回答,让我不仅会心一笑,更是学习到了知识,这就是”提问--回答”带来的魅力。

为此,我选择了这本著作——《老师如何提问,学生才会思考》,希望能答疑解惑。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南希·塞西尔和珍妮·法菲尔,她们带领专门的教师研究团队,主要研究批判性思维、提问的艺术以及教师提问的策略。这本书按照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提问问题的种类、用途及在课堂上让问题、回答自由发挥的环境因素;第二部分阐述了一些具体的提问问题的策略,教师可以使用这些策略提出更耐人深思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提好问题呢。

首先,作为教师要承认孩子的差异性。有的孩子性格外向,非常活跃,抢着举手,教师自然会被吸引去关注他。再者,为了保证教学进度,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往往会没有耐心等待其他学生思考完。要正视这个问题,就要承认孩子的差异,课堂教学应该面向全体而不是优等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是我们努力达成的目标。

其次,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书中有一个论点很有意思,提问问题需要用有效的沟通,就涉及到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当老师示范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提问题。学生会强迫自己去关注所读课文的含义,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观点。以往教学中,大家都觉得问问题的是教师,一问一答、一来一往很正常。但实际上,提问题的语言表述就是一种阅读理解的教学过程,有很多孩子不举手,可能是没有听懂问题。这样在其他学科中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比如数学读题速度慢、读题理解能力弱。所以,多阅读多理解多思考,有助于老师提出有价值、有目的的问题。

最后,创设理想的问答环境。我着重阅读了下关于提问等待停顿这一方面的内容。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多少等待回答的时间呢?一般而言,学生能迅速回答的问题,等待时间1-2秒,回答的问题需要进行归纳抽象或说出自己的想法,至少给予3-5秒的等待时间。而对一些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发散型问题,往往需要10秒左右或更长的一些等待时间。教师通过合理地运用等待时间,可以让学生回答的内容更多更完整,回答的质量也会更高。

本书后半部有很多的教学举例,涉及很多学科和不同年级,是一本比较有参考意义的工具书。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由此可见,教师运用恰当的提问方式才能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提问是门艺术,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提问也是如此。倘若要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那么教师就要善于提出有启发性与创新性的问题。新的时代,我们教师要教好书,教育好学生,就需要放眼世界,吸纳新鲜的思想,做好一个学生的引路人。

暑期读书分享活动感想

孙春雨

今天下午聆听了十三位老师的读书分享,受益匪浅。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任炳荣老师的分享,她不仅从书中提炼了很多观点,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阐述了自己很多的思考。韦颖珊老师则是分享了很多教育类论文、案例的建议。刘欣老师结合阅读给出了“课堂提问”方面的建议,课堂上提问是必须的,但是提问的方式、提问的时间、以及提问的语言表述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当翻阅到《教育的细节》这本书时,立刻被作者朱永通先生的温暖、朴实的文字所激励,书中的一些故事有如发生在自己的昨天,读时有重回学生时代之感。平时一些萦绕在心头的疑问也在书中的案例中得到解答并深深认同,并在心中暗暗对自己说,教育,要在细节处慢慢积淀属于自己的魅力。

你是一个会管学生的好教师吗?这是我经常问自己的话,朱永通先生也在书中提到了这个令我“敏感”的话题。“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常规纪律经常让我头疼,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管住他们。”在新教师培训交流会上,有老师提出了这个困惑,寻求老教师的帮助,当然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难题,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常规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由于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孩子,我在尝试了多种方式后依然没有看到课堂常规有显著进步,几经沮丧。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试着从书中解疑,我明白了教育不仅要有爱,还要有方法,要让爱具有教育性,爱得让学生如沐春风。这也和老教师们告诉我的方法昇曲同工,那就是要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学会有智慧、有方法地管理学生。教师首先应当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给予他们关爱与鼓励。教师应当想尽办法、耍尽“花招”,努力让学生喜欢上自己。学生是讲义气的,他们只要喜欢上一个老师,就会努力学好这一门学科,只要有一点做不好,心里就会觉得对不起这个老师。在于特殊学生相处时,教师既要把他们当成一个特殊的孩子,又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好朋友,教师无需安排太多的人来劝阻这个孩子,而是要让孩子在自己面前毫不掩饰、展示真我,这何尝不是一种教育魅力。

智慧管理体现在细节处。用心去观察学生,用心去思考、总结学生,多琢磨一些“降伏”学生的“土办法”,我想,这就是教育的细节吧!杨绛先生的“土办法”对我很有启发。因为她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老师是爱自己的。因此,要想管好学生,首先要摘下对特殊学生的有色眼镜,心平气和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并不是一味地批评学生,而是要从学生自身出发,向学生表明老师对他的关心,这样才能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做一个有心人,教师应从生活细微出发,在点滴中观察每一个孩子,即使是“油盐不进”的孩子,也有他自己的闪光之处。当有时面对一些自己认为难管的学生时,我不妨反问自己,到底我对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找他们谈了几次话、做了几次家访工作、采取过几种教育措施方案、差生的辅导工作计划有没有他们的名单等等。每一位学生都具备自己的优点和优势,一名好的教师就是要把它们引导,发挥出来。因此我会把这样的“细节”运用到我的实际工作当中,少讲些空头道理,多关注学生,以智慧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于漪先生在 《教育魅力》书中说,“魅力是以个人的文化修养为底蕴的,魅力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育上的细节恰恰体现了我们教育魅力真正的积淀,一处处细节就像一点点星光,经过慢慢地积淀就会凝聚成耀眼的光芒,那正是教育魅力的光辉。

刻意的读书心得体会

任炳蓉

《刻意习》这本书很早之前就听说过,不少文章有推荐。之前在__阅读上又看到了,就收藏起来了。直接春节的这段时间,趁着假期,就打算在手机上阅读,因为方便携带。

但是远远高估了自己的意志力,以为在手机随时能查阅,阅读的时间会缩短不少,结果,刚好就是使用手机阅读,每次打开手机,就忍不住的去刷其他了。所以,算下来整整是一个月的时间了,才看完。

本书开头有点想要打破“一万个小时”定律的味道,但是越读到后面,越觉得作者是很认可这个定律的,但是作者把这个概念更加进一步的解释完整,让人们不再是迷迷糊糊的以为,只要我在某一个领域中付出了一万小时的努力,就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一万个小时是基本条件,但是你如果只是重复的做,一万个小时,可能就是简单的一万个小时而已。那一万个小时付出成为专家的那些人是怎么做到的呢。因为他们在一万个小时吉,做到了“刻意习”。

刻意学习,意味着你需要在每天的重复动作中去打破跟突破,每次设定好一个目标,做到了,继续把这个目标进行升级,加以重复的学习

有目的的习,包含了以下的特点:

有目的的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我们假想的音乐学生如果确定了类似下面这样的学习目标,可能会比他漫无目的的学习要成功得多:“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曲子。”如果不制订这样一个目标,就没有办法判断学习是不是成功了。

有目的的习是专注的。如果你的任务目标是要记住100个连续的数字串,首先的任务是记住30个,然后顺利的记住了;接着进行35个,这次可能需要进行几次,你才能记住,但是完成了35个之后;难度继续增加,此时你可能已经很兴奋了,因为之前从来没有突破过35,继续给你增加难度你还是会很乐意接受,来吧,继续;终于40个的数字,居然都记住了,虽然已经不能再继续增加难度了,因为没办法继续完成下去了。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有目的的习包含反馈。你必须知道某件事情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你到底怎么错了。一般而言,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

有目的的习需要走出舒适区。对于任何类型的学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比如,业余钢琴爱好者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上钢琴课,等到30年过去了,他还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弹奏着那些同样的歌曲,看起来,在那段时间里,他已经积累了数十万个小时的“习”,但他绝不会比30年前弹得更好。事实上,可能还比年轻时弹得更差。

作者也在书中列举了众多的明星,伟人。之所以他们能够确定如此的成就,并不是天赋造就,而是脱离不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一万个小时是基础,但是要想突破,你就得加上“刻意习”。

  • 站点统计:
  • 今日访问:239 次  |  
  • 本月访问:22180次  |  
  • 访问总数:4716851次  |  
  • 文章总数:2601条

Copyright (c)2003-2007 Allright Reserved 江宁开发区学校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0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清水亭东路1号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