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案例
2023/11/3 15:25:24  来源:赵慧  字体显示:   阅读:21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案例

——在朗读中学习、体悟深刻情感

江宁初级中学 许添

一、背景分析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通常着力于从诗歌的语言运用上引导学生进行鉴赏,这样虽然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但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被动,不能深入理解把握诗歌的意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新课标的背景之下,我们教师更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感受力、欣赏力之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中国极具代表性的诗作之一,具有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以及不可名状的感染力,能够带给人们极大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从诗歌中传达出来的舍己为人、心系天下苍生的博大情怀能够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因此在引导学生体悟其中的情感时,不能局限于表面,更要力透纸背,深入内心。此前,学生们已经学过杜甫的《春望》,所以对于诗人的生平经历与诗歌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创设了一个诗人创作的情境,补充当时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当时杜甫内心的震动,通过反复朗读,真正试着做到与诗人共情,体会深刻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品味精彩描写。

2通过反复朗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

教学重难点:

在反复朗读品析中感知诗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为中国文学浩瀚星河中的一颗灿烂明星,他生于唐朝,却屡经战乱,颠沛流离。即使

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仍心系苍生,他的“三吏三别”凝聚着百姓的血泪,成为现实的写照。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沉郁顿挫,情真意切,代代流传,他是谁?

:杜甫。

:没错,他就是杜甫,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回到唐朝,去看看杜甫眼里的“国”。

(屏显资料补充)

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公元761年春,年近50岁的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在成都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茅屋,也就是现在的“杜甫草堂”。但天有不测风云,八月无情的秋风掀去了艰难盖起的茅草屋顶,诗人面对此情此景,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歌:歌行体,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格律自由,长短句错落搭配,便于体现诗人的情感变化。

二、初读,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结合注释,读准字音,读顺诗句,体会这首诗包含了怎样的感

情基调?

:焦急,无奈,痛苦,激昂,悲壮……

:刚才大家表现不错,能大声准确地朗读全诗,这已经向成功朗读迈进了第一步。但作者

的感情似乎没有体会到位。没关系,我们现在对诗歌作进一步分析。

三、研读,把握情感

(一)咀嚼诗句,体悟情感

:这首诗画面感、镜头感很强,请找出第1小节富有画面感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这个秋风带给你什么感觉?

:风吹得很狂,刮得很猛。

:你从哪里能感受到?

:“怒”是风力很大,“号”是风的声音很大。

:既有速度,又有声音。很好。同学们有没有找到其他句子呢?

(齐)茅飞渡江江郊,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这个画面能不能在你头脑中呈现出来?依靠的是哪些词?

:依靠的是”“”“”“罥”“飘转”“这些动词。

:请大家把这些动词起来,动词是极表现力的语言,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组成了鲜

面,动了诗人的心弦,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茅草乱飞的样子。你们平时在写作的

时候,特别是描写人物、动物的时候,也要学会运用动词,抓动作的细节,把人、物

的行为动作刻画得淋漓尽致。好,回到诗作。从第1小节,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当时处

在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家境贫穷,生活痛苦。

:生活本来已不容易,天气又这样恶劣,诗人内心是何等的痛惜和焦急。请同学们读第1

小节,注意PPT上的节奏,怒号”“”“”“”“洒”“罥”“飘转等词语要重

读,要读出狂风的威力,读出诗人的痛惜和着急。

(生齐读。)

:请同学们找出第2小节富有感情色彩的诗句,看看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境况和内

心。

:“欺”“为盗贼”“公然”这些词,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气愤,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心有余

而力不足。

:这真是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呀!诗人这时只能一个人拄着拐杖在那里独自叹息。他叹息

什么呢?我先来开个头。唉,这恶劣的鬼天气!老天爷呀,你真不长眼呐!你就这样毫

不留情地把我的破草房顶给掀光了,你于心何忍啊!

:他叹息自己老了,叹息自己年事已高。

:他叹息自己的茅屋破了,茅草被群童抢走了,叹息自己快没有地方住了。

:他还叹息许多和他一样的很可怜的人。

:年老体衰的诗人无处立足,又得不到周围人的同情帮忙,内心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从“老无力”“呼不得”“自叹息”三句,我读出了杜甫面对群童抢茅时的无可奈何与心力交瘁。

:请同学们读第2小节,“欺”“为盗賊”“公然”要重读,表现作者内心的气愤。“老无力”

“呼不得”“自叹息”这几个词要读得迟缓,拖长读音,读出年老体衰的杜甫面对群童

抢茅时的无可奈何。

(生读。)

:不过,到这里诗人的不幸遭遇还没有结束。从第3小节中找出描写杜甫家中状况的诗句。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屋子里的情况非常糟糕,用品也陈旧破烂。其实在这之前,他的小儿子已经被活活饿死

了,他正忍受着锥心之痛。战乱的漫漫长夜,屋漏床湿,怎样才能熬到天亮?此时的作

者内心痛苦,真是度日如年啊!请同学们读第3小节,读出诗人内心的煎熬。

(生读。)

:这首诗前面都是叙事,语调要轻点,而“无干处”“未断绝”要读出因雨的连绵不断导

致心情的无奈和心焦,要延长声音。这一小节的“自经”两句,既有叙事,又有作者内

心的呼喊,所以语调要稍微上扬。

(生再读。)

:在这个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假如你是杜甫,你心中会有什么愿望?

:我希望有一间温暖的房间,还有家人的陪伴。

……

:我希望家庭幸福,国家和平。

:看来在你们的愿望中,不仅包含个人,还包含国家。老师也来说一说心中的愿望吧,我

希望像诗人海子写的那样,“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杜甫的愿望呢?

难以入眠的杜甫,并没有沉浸在自己个人的情感里,他并不仅仅因为自己的痛苦而哀叹、

失眠。刚才同学说了,他还想到了其他的人,他发出了怎样的呼唤和感叹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希望全天下的寒士都能过上好的生活。

:诗人自己身在困境中,却能够推己及人,为天下寒士振臂高呼,这表现了他宽广博大的

胸襟。还有吗?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为了实现理想,宁愿辆牲自己,至死不悔!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情感。

:这一小节应读出悲壮的感觉,同时这一小节作为全诗的结束,要读得稳定、有力!请同

学们读第4小节。

(生读。)

:请同学们饱含深情,结合老师所说的朗读技巧和节奏,把整首诗歌朗读一遍。

(生读。)

(二)对话诗人,领会主旨

:同学们不仅读得铿锵有力,而且饱含了丰富的感情。通过刚才的环节,咱们不仅理解了

诗的内容,更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以下四个排比句,把它连成一段话,

跟诗人进行一番对话。

(屏显。)

在秋风破屋时,你是一个         的人;

在群童抢茅时,你是一个         的人;

在屋漏难眠时,你是一个         的人;

在呼唤广厦时,你是一个         的人。

:在秋风破屋时,你是一个焦灼悲痛的人;在群童抢茅时,你是一个无奈悲伤的人;在屋

漏难眠时,你是一个可怜无助的人;在呼唤广厦时,你是一个心系天下、舍己为人、有

博大胸怀的人。

:说得真好。前面都是在说自身,呼唤广厦时,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今天,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课文内容,感受到

了诗人有血有肉的形象。

四、总结

:作为一个平凡人,人们更多地是关注我们自身的悲欢冷暖,这是人之常情,这些被称作

“小我”。孟子曾经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也是我们儒家传统文化

的精髓所在。当天地间的风雨、人生的风雨向杜甫无情袭来之时,他仍旧坚守着自己的

赤子之心,为了更好的世界牺牲了“小我”,这样的他真正配得上大写的“人”字!最

后,请同学们带着这份感动与震撼,再次齐读整首诗歌。

(师生齐读。)

五、布置作业

搜集杜甫其他心忧天下的诗句,反复诵读并感受其悲天悯人的情怀。

三、教学反思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新课标中有这样一句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过阅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有效、自由的阅读。而在平时的常态课教学中,对学生朗读时间的把控还不够到位以至于让学生们读得太少、感受太少。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发挥了朗读的作用,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让学生们反复朗读,在读中体悟感情,品味意蕴,培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但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做得还不够好,更多的问题与预设还是在牵引着学生们走,在自由发问、探究、讨论这些环节上相对较少,所以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不够,自主学习的情况相对较差。

总之,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是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也时刻提醒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尽量多给他们时间和空间深入文本,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与情感,拓宽学生们思维的自由度。

  • 站点统计:
  • 今日访问:6530 次  |  
  • 本月访问:13503次  |  
  • 访问总数:4708174次  |  
  • 文章总数:2601条

Copyright (c)2003-2007 Allright Reserved 江宁开发区学校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0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清水亭东路1号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