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教学研究
南京市礼尚路学校 徐明雯
摘要:中学语文古诗文的教学工作一直以来是人们关心的重点,是培养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能缺少的一个环节。本文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的古诗文为例,以古诗文注释为切入点,分析教材注释的原则、现状,意图探讨在“大语文教育”理念下的中学古诗文教学,以期能够给中学一线教师启示与帮助。
关键词:八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教学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语文教育就是以阅读为手段,以文化为内核,以育人为目的,去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少年的教育。至若古诗文,叶嘉莹先生曾道出真意,诗即心的文学。古诗文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已经有相当的研究者关注中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教学的研究,并且意识到“大语文教育”对于当下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这些都反映出了中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教学研究的新动态。
书下注释往往起到辅助阅读文本的作用,然而在注释教学方面却存在一定的问题。研究注释不仅要看到注释的原则、类别,也要对注释的可教学性做出一定的引导。
一.注释的原则
(一)简明扼要,追求准确
简洁性是指注释语言要简洁明要,避免重复,点到为止[12]。语文教材的注释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贵在指点,而不是一味将课文的内容进行长篇大论地分析,从而阻碍学生的自我学习。
准确性是对语文教材中注释最基本的要求。学生主要依据书下注释来学习古诗文,所以书下注释必须准确,给学生提供明确的、不似是而非的注释内容,同时,注释的准确性要求书下注释不仅要考虑词义的内在逻辑和时代特点,更要照顾到注释所在上下文的位置[12]。此外,教材注释的编写也不是百分百是正确的,注释是根据前人与今人共同研究出来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还需灵活应变。
(二)靶向定位,精准打击
针对性是有关中学语文课本注释的个性化、特殊性要求。中学语文课本的注释要充分考虑实际学情,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需求,并兼顾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使得教学得以正常开展。语文教材的注释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内容要平易利于学生理解,同时凡应当注的地方必须加注,否则会发生学生不懂注,用现代汉语的理解去错误地解读注的情况,不利于教学的开展[12]。另外,对语文课本的注释也要根据课本的性质,按照“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阅读体系,注释的内容有详有略。
二. 注释的现状
(一)教材中的注释类型
注释作为教材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在于尽快帮助学习者掌握文章内容,而古诗文的学习更依赖注释,因部分古诗文年代过余久远,且古诗文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不凭注释很难理解古诗文的内容,所以如何依据注释来进行古诗文学习是学生需要关注的问题。从功能上分,分为解释篇名、解释字词、解释用法、解释文化[13]。
第一类是解释篇名。教材中的第一条注释是说明篇名,目的是帮助学习者迅速掌握文章作者或作品情况,主要信息有文章作者的简介、生卒年、出生地、生平经过、文体等基本信息。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46页,《饮酒(其五)》的注是“选自《陶渊明集》卷三(中华书局1979版)……东晋诗人。”[6],这条注释在点到了文章的出处和作者的简介之外,还指出了《饮酒》的体例,是五言组诗,也指出了诗文的创作背景,学生可以联想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继而猜测作者是在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之后选择隐居,在隐居的时候写下了这组作品,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
第二类是解释词句。解释词句的注释是古诗文最基本的注释,占所有古诗文注释的大半。因古诗文有精简凝练的特点,且古诗文与现代汉语有一定差异,所以学生需要借助注释来理解古诗文。解释字词主要分为两种:虚词和实词。虚词是指类似于“而”、“以”、“焉”等没有实在意思的词,且同一个虚词在截然不同的句式中往往有截然不同的涵义,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愚公移山》,第141页的注和注,注“且焉置土焉”中的“焉”是哪里的意思,注“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焉”是语气词。实词是指有意义的词语,包含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名词例如上册第三单元《与朱元思书》,58页注“共色”,是指同样的颜色,动词如教材57页,《记承天寺夜游》的注“念”,是考虑、想到的意思,除此之外还有海量的实词,就不再详加展示。解释句意就是翻译某句话的含义,和解释字词颇为类似,有逐字译文和大意译文之分,但这必须通过文章内容来具体考察,如上册第六单元的《富贵不能淫》,第137页注“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译文意思是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第三类归为解释用法。在解决字句难点之后,学生还是不能理解古诗文,是因为他们往往忽略了古诗文的用法,用法是古诗文的“脊梁”。这里将用法分为用字现象的不同和语法的不同,常见的用字现象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常见的语法有词类活用、倒装句、省略句和判断句。通假字是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例如教材136页,注“亲戚畔之”中的“畔”同“叛”,释背叛;146页注 “女家”中的“女”同“汝”,释你。古今异义是古字发展至今有不同释义的现象,如下册教材第三单元,54页注“鲜美”的古义释新鲜美好,今义释食物的口感新鲜美味;注“交通”的古义释交错相通,今义释从事运输和传递的行业。词类活用与句式的变化皆为语法的不同。词类活用指的是指将某一个词语通过临时改变语法,充当其他词类或有特殊用途的现象,比方上册教材第54页,注“虽乘奔御风”中的“奔”是动词作名词,指飞奔的野马;第136页注“富贵不能淫”中的“淫”是使动用法,指使……迷惑;下册第54页,注“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是意动用法,指对……感到奇怪。句式的用法常有判断如下册第60页注“盖大苏泛赤壁云”,有省略如上册第55页注“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有被动如下册第144页注“天子为动,改容式车”,有倒装如下册第58页注“全石以为底”。
最后一类归为解释古代文化。古诗文中涵盖历史文化、人文风尚、世俗民情、天文地理和典章制度等内容,从不同层面展现古人的生活与活动场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杜甫曾书“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其中的“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而地理山川的知识在古诗文注释中较为常见,例如上册第三单元的《三峡》第55页,介绍了注“巴东(今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代)”,第60页《野望》的注 “东皋(山西万荣)”。古诗文的注解中也常常出现中国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如147页注 “黄金台”指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放千金来招揽贤士,148页注 “二乔”指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第60页注 “都护”是唐代边疆的官职。对于注释的历史人文内容,学生们特别需要注意典故,中国古代作家常以典故入诗文,通过借古喻今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志,例如在《野望》中注化用“采薇”的典故,典故讲的是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亡国以后,仍然不食周粟而食采薇的旧事,后世常以“采薇”表达隐居或淡淡的忧伤之意,作在这里主要表达第二种情感。另外,通过古诗文,学生也可以了解出当时的习俗风尚,如上册第160页注 “簪缨”是古代贵族的帽饰,下册第54页注 “黄发垂髫”分别指老人和小孩。
(二)教材中未注的注释
现行的八年级语文教材的古诗文书下注释已经考虑得相当全面,原则上做到了精准的同时做到了简洁扼要,并充分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但在实际情况下,有部分学生的能力并不能支持他们理解注释,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比如许多虚词在前文出现之后就不再重复了,需要教师去提醒和补充。此外,教材中还有部分未注的注释也需要值得关注。
例如“请”,是谒见的意思,在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三,言部释“謁也。从言青聲。七井切。”[14];在《汉语大词典》第11卷,258页释为“谒见;请求;祷祝;询问;问候;告诉;延请;宴请;敬辞,表示自己愿意做某件事而请求对方允许;敬辞,希望对方做某事;……”[2],就第三声共13种释义。据查阅八年级的语文课本,其在上册第六单元《周亚夫军细柳》,144页文章第二段有“请以军礼见”,其中的“请”尚未注明,是请允许我的意思,这需要学生与请求做出区别。
又如“而”的用法很多,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九,而部释为“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凡而之屬皆从而。”[14];在《汉语大词典》第8卷,778页释“胡须;如同;代词,你;代词,他;代词,这个;连词,表承接;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假设;连词,表因果;……助词,用于句中,表舒缓。”[2],共20种释义。但是在有些语文课文的注解中则没有明确指出其含义,例如八年级的语文课本上册第六单元《富贵不能淫》,137页的“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中的“而”系连词,表承接,书下注释却并无体现; 同在第六单元《愚公移山》,141页的“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书下注释并没有提及;第六单元《愚公移山》,141页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中的“而”是连词,表示转折;八年级语文教材下册第三单元《核舟记》,61页的“中峨冠而多髯者”中的“而”是连词,表并列,而书下注释只有注“峨冠”和注“髯”。教师可以根据书下注释灵活教学,适当补充未注的虚词,并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总结与归纳。
三. 注释的教学建议
对于语文课需要如何教学,张孝纯先生通过多年经验提出了一个观点“大语文教育观”,其内容概括为“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17],而古诗文的教学则需要强调两点:着眼整体教育和坚持完整结构。着眼整体教育要求,古诗文的教学手段需得兼顾智育和德育,营造良性的学校文化环境,去更好地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坚持整体结构要求古诗文的教学从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有序发展,同时也要不断更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
首先教师对书本的注释有一个整体的掌握,部编版教材中的注释大部分是较为准确的,但教师不能只依赖书下的注释进行教材,还是需要根据文本及文献有自己的判断能力,灵活解读课文,当书下注释不全面时,比如该注的地方没有标注,教师要及时去补充等。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情,考虑学生当下掌握的古诗文知识基础以及当前的注释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去恰当地制定学生学习知识的目标,丰富学生的古诗文知识[15]。
教师更需要科学地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注释进行学习。书下注释是学生自主学习古诗文的有效工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及书下注释进行预习,对于未注和注释得不全面的字词,通过利用工具书和查阅网上资料的方式,去扫清学生字词方面的障碍,从而使他们文从字顺地翻译全文,理解全文内涵[15]。同时,书下注释除字词外,还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利用这类注释所提供的阅读线索,通过查阅资料自主探究,整理有关的文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16]。从一方面而言,由于注释中讲述了很多的文化小知识如“孙叔敖举于海”[6],因此教师可以稍微介绍其事迹,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另外,如果对书下的注释内容有理解得比较笼统时,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撰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601-1602
[2]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221-258,778-77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4] 薛庆超.习近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行政管理改革, 2017,12:21-26
[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R].人民日报,2017-01-26, 0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7] 张风格.古诗文家国情怀教育初探 ——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8] 陈璐.“生命意识”视野下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21
[9] 何萍.人教版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及教学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19
[10] 陶云峰.“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6
[11] 李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古代散文选文及教学建议[J].文学教育(上),2019,09:112-114
[12] 顾之川.试论中学语文教材注释的原则[J].课程.教材.教法,1996,03:06
[13] 翁美凤.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 ——以语文版为中心[D].福建师范大学,2017
[14] 许慎.說文解字(清代陈昌治刻本) [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5] 马媛.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研究[D].西南大学,2020
[16] 卢杨.初中语文教科书注释编写与使用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07:57-61
[17] 王尊政.一套科学化的语文教改实验体系——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述评[J].语文教学通讯,1993,1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