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跨学科教学研究
张悦
摘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目众多而课时有限,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学预期相差较大。针对古诗文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如:阅读兴趣缺乏、想象力不足、死记硬背……教师可以引入语文跨学科教学理念,借助其他学科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吸引学生聚焦古诗文阅读,真正走进古诗文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 跨学科教学
一、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分析
《新课标》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①],新教材与之前的教材相比,古诗文比重明显上升,由种种迹象可以看出,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有引导学生亲近古诗文、理解古诗文,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经调查发现,实际的古诗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消除学生与古诗文距离的方式单一
古诗文即古人用古代汉语创作的古典诗词或文言文,其历史之久,题材之广,对于初中生来讲,或多或少都有着距离。教师为了消除学生与古诗文之间的距离,最常采用的就是“知人论世”的方法,介绍作者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然而,学生未必会在枯燥的人物概述及背景介绍中产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当然也有教师试图运用“共情思路”,但是十几岁的中学生该如何与阅历丰富的作者进行共情呢?这种思路虽然有一定道理,但难以适用于初中阶段的大部分古诗文。因此,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消除学生与古诗文距离的方式较为单一,效果亦不明显。
(二)“重言轻文”的教学现象突出
不少一线教师还局限在传统的“讲背练”模式讲解古诗文[②],教学方式并没有及时更新。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但学生在教师日复一日的“字词翻译”“文言知识”上,将学习兴趣消耗殆尽。教师重视了“言”,而轻视了“文”,过于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语文的“人文性”,这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初中语文古诗文跨学科教学的可行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下文简称为新课标)提出了“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③]的跨学科学习的任务群,这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创新点,其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古诗文无论是在知识方面还是价值观方面,都蕴含了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要素,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积极作用于古诗文教学。“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念无不对学生的三观进行锻造,提升着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审美意识,并能够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古诗文蕴含的传统文化和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华人文精神、思想理念一般与政治学科有关联;人文典故一般与历史和地理学科有关联;诗词韵律一般与音乐学科有关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因而古诗文教学天然可以通过跨学科来展开。
三、初中语文古诗文跨学科教学的价值分析
(一)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学生一旦对古诗文产生了兴趣,那么学习起来可谓事半功倍。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所感兴趣的学科,对自己偏好学科的思维方式更熟悉、知识积累也更加丰富。如果教师单单只从文学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就难以吸引喜好不同学科的学生。相反,教师将跨学科理念引入教学中,就能引导学生以最便捷的方式进入古诗文学习中。
例如,将“美食”引入苏轼所作古诗文的教学中,设计一个以美食为媒介认识苏轼的活动——“舌尖上的苏东坡,一路被贬一路吃”,这个跨界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了解苏轼这位乐天的美食家。因为,苏轼离学生太过遥远,但美食却贴近他们的生活。教师再由苏轼美食家的身份引导学生思考他的内心,从而探究他的古诗文。再比如,将“美术”引入王维诗歌的教学中,因为王维的诗画被人称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于美术的鉴赏相对而言更能引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从画面中感受到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教师可以呈现几幅诗歌相关的封面,让学生谈谈哪一幅更符合诗歌意境。这么做,一方面降低了鉴赏的门槛,让不会绘画的学生也参与进来;另一方面,评判封面则反向激发他们的思考,思考难度也相对减弱。
(二)转变学习古诗文的方式
不少教师的古诗文教学方式模式化,造成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非常刻板,甚至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字音字形都有可能错误百出,学习效率极低。
其实,这些现象归根结底就是,学生不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古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巨大差异是学生难以理解古诗文内涵的主要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历史学科资源构建时间联系,借助地理学科资源构建地域联系,等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内涵。教师应该意识到要运用跨学科教学,引导学生转变古诗文的学习方式,即由机械记忆转变为有意义记忆。例如,在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地理意象“大漠”“玉门关”“楼兰”代表边塞之地;“月亮”“鸿雁”“双鲤”等意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看到“辛弃疾”“文天祥”“苏武”这些名字,应该会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课堂渗透这些文化常识给学生,培养学生理解古诗文内涵地能力。
四、初中语文古诗文跨学科教学的应用
归属于语文课程的“跨学科学习”,其边界与目标最终依然指向语文学科。[④]因此,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的“跨界”跨到何种程度,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个“度”,不可让其他学科“喧宾夺主”。那么,古诗文教学要跨到哪个学科,则是根据具体篇目而定的。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对所教古诗文有更深、更透彻的理解与把握,并且需要涉猎广泛的跨学科知识,培养跨学思维。以下是笔者古诗文跨学科教学的应用。
(一)在“物理”中感受山川之美
初中阶段的部编版教材中写自然山水的古诗文不少,基本上都会在文本中凸显景物的特点,展现山川风物的灵秀。例如:八上课文《三峡》。《三峡》全文155字,篇幅虽短,但却将三峡山水景物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中,夏水“疾”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作者甚至为了展现夏水“疾”的特点,举了一个例子“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个例子刚好与初中学生所学的物理挂钩,教师可以借助物理学科资源,引导学生从物理的角度切入,假设三峡夏水流动速度为匀速,思考三峡夏季水速的特点。由物理公式:速度=路程/时间,可以推出水速=1200里/12小时=100里/小时=50千米/小时,由此可见,三峡夏水速度之“疾”。另外,《三峡》中还有与物理学科相关的可挖之处。“空谷传响”的“响”为回声的意思。那么,为什么山谷间会有回声呢?由此,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三峡空旷而又两山相夹的意境。
教师通过跨界物理学科,给学生搭建阅读支架,引导学生更真切地理解文章内涵、感受山川特点。且这样的跨界,可以使得平时偏好理科的学生对此篇文言文产生兴趣,从不反感到感兴趣,逐渐走入古诗文学习的殿堂。
(二)在“史地”中探寻人物心境
苏轼是语文学习中绕不开的一位文豪,八年级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收录了他的《记承天寺夜游》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前者是被文坛誉为“神品”的小品文,后者是一篇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写的是苏轼初贬黄州时对人生的反省与对理想的坚守,《记承天寺夜游》也是当时苏轼寓居在黄州定慧院时写就的,抒发了作者复杂的心境。
学生难以与经历坎坷人生的苏轼共情,教师可以跨界历史学科,引导学生搜寻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解他一贬再贬,越贬越远的波折仕途,贴近苏轼的内心。苏轼由开封——杭州——密州——黄州——惠州——琼州的被贬路径,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教师可以跨界到地理学科,引导学生了解地理意象,在北宋疆域图上看苏轼宦游的轨迹。苏轼虽然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他依然一心为民,豁达开朗。这种心境能够在史地的跨界学习中,被身处遥远千年后的学生逐渐探寻。
(三)在“劳动技术”中感知社会面貌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课文《卖炭翁》是经典名篇,该篇文言文刻画了生动的两类人物形象——艰难困苦的底层劳人民和作威作福的封建统治阶级,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烧炭”的劳动技艺,去感知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烧炭”需要将砍伐的树木截成段,将木段封在土窑中,再将土窑密封,隔绝氧气,不断添火焚烧。烧制步骤繁琐,而一位年老体衰的老人在寒冷的冬日烧制了千余斤的炭,可想而知,其过程有多么艰辛。为了补贴家用老翁烧的炭被一抢而空,这是怎样的人间惨剧!老翁的绝望可想而知。这种恰当的“劳动技术”知识的引入,更能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憎恨,以及对黑暗社会面貌的感知。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跨界、跨学科理念的呈现,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广泛的知识涉猎。要想将古诗文跨学科教学真正落实,还需要教师的认真备课,语文教师要真正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结语 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引入跨学科的教学理念,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古诗文教学注入一股新的动力,拉进学生与古诗文之间的距离。希望更多的一线教师将“跨学科理念”落实于古诗文教学中,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新人。当然,在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免让“跨学科”成为噱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 史义鑫.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初中古诗文跨学科教学研究[D].合肥师范学院,2023.DOI:10.27829/d.cnki.ghfsy.2023.000060.
[3] 王崧舟,崔丽霞.生活即语文 世界即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跨学科学习”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2022(36):20-26.
[4] 朱宇君. 新课标导向下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3.DOI:10.27036/d.cnki.ggxsu.2023.000841.
[5] 孙诗弦,李欣.跨学科视域下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以“流行音乐中的古诗词”校本课程为例[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09):24-25.DOI:10.16586/j.cnki.41-1033/g4.2023.09.003.
[②] 史义鑫.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初中古诗文跨学科教学研究[D].合肥师范学院,2023.DOI:10.27829/d.cnki.ghfsy.2023.000060.
[④] 王崧舟,崔丽霞.生活即语文 世界即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跨学科学习”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2022(36):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