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维读写”点亮语文教学
2023/12/26 12:31:55  来源:赵慧  字体显示:   阅读:974

冬藏万物,岁月沉香。冬之美,在于积蓄与勃发;教之美,在于钻研与提升。2023年12月21日,江宁区初中语文姜涛名师工作室盐城市初中语文孙正磊名师工作室联合承办的主题为“‘思维读写’主张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设计优化”的研修活动本次研修由盐城市教师发展学院主办活动主会场设在盐城市教师发展学院本工作室以线上形式参加了研修

IMG_256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主题报告”。首先,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孙正磊老师作了题为“思维读写”主张的价值追求实践路径报告。他用一张思维导图阐明工作室的“思维读写”教学主张,即通过“融(合)”“创(意)”的方式丰富语文“读写”实践活动,通过“发掘关键词”等手段为不同层面、不同个性的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以此来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了方便教师把握语文教学的思维目标,他首“语文思维金字塔”模型,将抽象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反思性思维、情感思维等划分为基础、核心、拓展三个层级,让老师们直观清晰理解语文教学思维目标。

为了实践“思维读写”教学主张,孙老师从研修模块和研修内容两个方面介绍工作室的各项活动,并展示工作室成员初步研修的成果。还以“(王)本华之忧”为发端提醒大家:推行课改要清醒,要摒弃追求形式化的教学,关注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本质;不要对新课标中的概念心存疑虑、裹足不前,而要积极开展教育改革继承发展,推陈出新,守正创新。最后他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活动设计策略为例,引导教师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发现“新课标里的方法论”,关注义务教育“四个学段”以及高中学段的具体要求,对自己或名师的教学设计进行“思辨”,落实好《课程标准》,优化任务群教学设计。

接着,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姜涛老师做了题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认识与教学的主题报告。他从“概念诠释”“文本验证”“教学实践”三个方面分享了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和教学实践。姜老师根据国内专家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课标的表述,界定了“思辨性”的内涵,并以《怀疑与学问》的阅读为例,对课标关于议论文的教学要求进行了解读;然后分享了《怀疑与学问》“小单元教学”的实践,进而指出实施“思辨性阅读和表达”任务群教学要注重“运用‘关联’策略,合理确定学习内容”“运用‘主体’策略,积极实现思维发展”“运用‘支架’策略,科学生长高阶思维”。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公开课展示”。陈玲老师展示九下第二单元《孔乙己》课堂教学,单元提示要求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这节课尝试打破了小说教学围绕“小说三要素”的教学模式,融入思辨性元素,试图改进小说教学中思维固化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进而探索思辨性阅读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可能性。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核心在于课堂上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不断深入对文本的解读。这节课陈老师围绕“孔乙己失踪案件”设计了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合理地多元解读文本,学会分析、质疑,发展思辨能力。首先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完成“填写失踪人口——孔乙己的档案”的任务,初步认识孔乙己其人;其次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查访与孔乙己有接触的人,推测他最终的结局并进一步思考探究导致他悲剧命运的原因;再和作者对话,探究鲁迅先生写作的主旨;最后结合社会热点“孔乙己文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历,调整心态,凸显正确价值观的引领。

常娟老师展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课堂教学“濠梁之辩”是一场在中国文化史上光耀千古的辩论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充满机智的论辩,表现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艺术家风貌,也能让我们窥见惠子严谨求实、注重逻辑的名家特色。如何带领学生进入文本,透过文字领略圣贤的哲思和情怀?如何发挥古代经典的现实意义?这是常老师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思考的两个主要问题。在课堂设计时,常老师遵循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阅读——思、辨——表达”的基本步骤设计了课堂的整体思路,围绕“这次论辩谁占了上风”这一主问题,带领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文本进行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并通过还原“濠梁之辩”现场的学习活动训练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庄子赢得论辩了么、“惠子真的一败涂地么”、“庄子其实赢在哪里”,课堂上的三次探讨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一步,再走一步”,领略这次小小的论辩中所闪耀的智慧之光。最后,常老师组织学生以“补写诗歌”的形式,来升华自己对庄子的理解,切实感受古代经典的博大精深,真正理解学习古代经典的现实意义。

第三个环节是“主题沙龙”。胡斌、卢敏慧老师,交流了团队研修的实践认识和思考。

胡斌老师一个个鲜活教学任务设计,凸显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品字悟文”,透过文字,挖掘其字里行间暗含的意蕴,师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胡老师强调深入文本,达到读中学,读中悟,读中品,就需要反复阅读,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反复品味要抓住文章精妙处、关键句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味琢磨。通过读、说、写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验,去发现,入情入境入理。教师的作用在于设计、指导、归纳、概括、总结,通过任务设计引导学生走向深度思考。

卢敏慧老师通过分享自己参加盐城市优质课竞赛活动课例的不断“打磨”经历,为大家做了题为《情境的创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设计策略》微讲座。卢老师由试上课时课堂成效不佳问题意识到自己平时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一些缺点,如目标指向模糊不清、呈现方式单一僵化、环节设计脱节等。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卢老师转变思想,认识到情境的创设需要整合“真实性与整体性”“趣味性与体验性”“思辨性与共鸣性”即思辨性任务群视域下的情境创设,通盘考虑,显整体性,突出三维目标的系统协同,并且越真实课堂的参与度越高。还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依据文本与中心思想,通过多种方式将学生带入文本,同时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此外,还需要搭建思维训练的支架,在比较、推断、讨论等思辨活动中,真正将学生的思维点亮

接着,费丹丹主任结合常娟老师课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如何立足教材,培养学生思辨力”。她认为,这节课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两者进行了巧妙地融合和呈现,而且由阅读到表达,逐步推进,层次分明。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常老师的整个课堂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语文学科思辨能力的培养一定是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一定要字词句章里打好地基。常老师带领学生研读文本,从“安”字的释义、惠子三句话之间的逻辑性、“游”字透露的信息等环节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并通过在对话前添加语气词,师生合作朗读等活动有力还原了文本的原始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表达热情。费老师认为:无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任务群在我们心目中有多高大上,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仍要坚定不移地立足教材,紧扣文本,去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这座桥梁努力成为一位有见识的阅读者和负责任的、有理有据的表达者。

%0@CNM}E$YWZF~YK_P43~AA

活动最后,盐城市教师发展学院肖如宏院长作《思辨读写的逻辑和边界》的讲座,从初高中贯通的视角明确任务群教学设计的路径和优化策略。肖院长首先给我们厘清“什么是思辨”,明确初中阶段所说的“思辨”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思辨性思维;然后引导大家思考为什么新课标强调“思辨”,要求大家关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基础研究;最后从学科边界、素养边界、学习者边界三个方面来谈思辨读写的逻辑和边界。学科是有边界的,不能无限的扩展,语文和哲学、古代文学等是有边界的。语文课就应该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遵循语文学科的规律,上出浓浓的语文味道。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解构、洞察、表现生活;在写的层面,重构、迁移、尝试思辨性表达。教材双线组元,课标提出四个维度核心素养,但“大道至简”,“少即是多”,每节课不必追求也不应苛求四个维度的目标都对应,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有所聚焦有所侧重。“思辨性阅读和表达任务群”就要聚焦“思维”这个核心素养,其他维度可以弱化。“学而时习之”,学和习都是有度的,不是所有文章都强调思辨。要注意学习者的边界,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适合实践“思辨读写”,要选择适合学习的文本。肖院长特别强调的是教师要时刻关注课堂的价值导向,如果把握不好方向,容易走向批判的极端,批判应指向真善美的追求,不能以批判的名义怀疑一切。

践行“思维读写聚焦“思辨读写”践行新课标,赋能新课堂常学常思,常思常进步。线上线下的语文老师静心聆听,深度思考,共赴这场思维的盛宴,去寻求语文教学突破之道。

  • 站点统计:
  • 今日访问:2878 次  |  
  • 本月访问:44748次  |  
  • 访问总数:6462976次  |  
  • 文章总数:3017条

Copyright (c)2003-2007 Allright Reserved 江宁开发区学校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0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清水亭东路1号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