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一次交流,共赴知识的盛宴”。2024年1月20日晚间,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读书交流活动热烈展开。江宁区初中语文姜涛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结合《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这本书的阅读收获,讨论了“我们为什么要进行项目化学习?”“如何设计出合理的驱动型问题?”“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的实践路径是什么?”这三个问题。交流活动由工作室成员张悦老师主持。
首先,各位教师围绕“我们为什么要进行项目化学习?”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张悦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她认为解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白什么是项目化学习。本书在第10页阐明了在学习素养下对项目化学习的界定,同时也告知读者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四个主要特征:核心知识的再构建、创建真实驱动性问题、高阶学习包裹低阶学习以及将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其次,为什么要进行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促进学习者的大脑发展,知识、能力与态度的整合,奠定学习者心智自由的基础,而心智的灵活转换就是学习素养的本质。可见,想要培养具备学习素养的时代新人,我们可以走项目化学习这条路。此外,夏雪梅教授从学生、教师、学校不同群体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她对学生视角中“对不同类型的儿童,尤其是对学业不良的儿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一观点印象深刻且非常有共鸣。项目化学习对真实世界的关注会让那些对学业原本不感兴趣的儿童投入学习。她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对学业不感兴趣的学生在类似真实情境中会积极投入学习,会主动联系自身的经验来探索。
向树敏老师结合读书和实践,分享了对项目化学习的意义的认识:1.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2.促进深度学习,项目化学习引导学生对复杂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超越表面的知识学习;3.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因为项目化学习通常需要小组合作完成,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
吴露露老师认为:项目化学习便于教育出适合时代需求的发展性人才。新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发展型、创新型的人材,与之对应的我们的教育方式就要发生改变,一味的灌输式教育培养的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材,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明确指明了教育方向,不管是哪种教育方式、哪种教育策略,都是应该为了这一教育目的出发,项目化学习培养心智自由的学生,对学生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等都有一定作用,适合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张蒙老师认为,对老师而言,项目化学习是极具意义的。作为年轻教师,刚刚进入教育行业,理论知识欠缺,教学方式还没形成,进行实施项目化学习教学,有助于新教师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更好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项目化学习需要老师不断的学习,思考,整合教学问题、概念,对于年长教师而言,可以避免教师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职业倦怠,促进教师终身学习。所以实施项目化学习对教师的成长非常有意义。
刘柯云老师认为,无论是大单元教学、整本书阅读,还是情景化教学法,其实都能和项目化学习产生关联。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到在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都可以实施项目化学习,包括幼儿园的小朋友,这种学习模式是立足核心素养发展的,书中提倡的是一种自由自主独立的学习状态,那么,推进项目化学习必然是有利于实施新课程改的。展望未来,学生进入初中高中阶段,会逐渐接触课题研究,特别是更高层的研究,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尝试项目化学习,需要我们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接着,老师们就本次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在项目化学习中,如何设计驱动性问题?”进行探讨。徐明雯老师结合教学实践重点谈了要“从学生那里获得驱动性问题的雏形”。在学习七年级《古代诗歌四首》的时候,她的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诗歌主要繁盛在唐朝,曲主要繁盛在于元朝,由此引发的为什么每个朝代似乎有特定的文学体裁繁盛?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为什么呢?因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涉及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学生需要在此过程中进行大量的阅读信息的提取,整理和批判性的思考和讨论,由此得出这样的问题,并有自己的思考。第二个问题就是学到“我寄愁心与明月”以及相关的古代诗歌的时候,学生提出来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古人写诗都挺“愁”的呢,由此她就想到是不是可以有这样一个项目化的主题: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愁情”如何表达呢?所以,如何设计出合理的驱动性问题?徐老师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应该是通过有趣的与学生亲和的方式驱动学生投入项目化学习。挑战性适中,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会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第二个,问题应具有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不应该是唯一的,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创意表达。
许添老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如下:1. 学生作为主体地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太阳系中还有哪颗星球适宜人类居住呢?”“2019年7月29日,地球发来‘欠费通知’:2019年资源额度已被人类用完。未来的某一天,地球可能不再承载人类的需求,那你现在是否愿意成为太空探索家,和你的小伙伴组成团队,去寻找太阳系中哪颗可以成为更宜居的星球呢?形成探究报告,参加宜居星球评估会。”你会更喜欢哪个问题?明显第二个要更有趣。这就是合理高效的驱动型问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产生兴趣,有动力去探索。2. 真实的情境性。问题必须是真实的问题,可以是生活中的问题,如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热点事件发表看法,提出建议;还可以是虚拟情境中的问题,如刚才提到的寻找适宜的星球。这个真实性强调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运用的能力、知识和思维方式是真实的。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很大兴趣;让学生觉得知识不是没有意义的,学他有用;知识要变通,不能固定、单一,要学以致用。比如“探索家”这个角色,就是让学生自己代入,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专家一样的角色,需要自己思考,而不是被知识灌输。3. 适度的挑战性,驱动型问题就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持续探究的过程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学科知识是驱动型问题设计的出发点,找到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场景,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把课本知识掌握了,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一遍遍加深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发展他的高阶思维,不仅要让学生把知识存储在脑子里,而是要主动的挖掘知识,对知识进行对比、归纳和分类。如探索适宜星球的时候,学生自然而要去解决:之前的探索家如何探索太空的?太空有哪些星球?人类能生存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星球有哪些特征?4. 设置开放性问题,尤其文科的问题更具有发散性,在学生思考的时候告诉学生不要单纯只想到一个方面。所以问题应该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有更多的答案,也就意味着学生有更多的话语权和选择权。再一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汤晨炜老师分享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在教育领域中,驱动型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力。那么,如何设计出合理的驱动型问题呢?一、理解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驱动型问题。驱动型问题是一种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理解问题的本质是设计出合理驱动型问题的前提。二、确定主题:在设计驱动型问题时,需要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使得问题具有针对性和探究性。主题的选择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密切相关,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一个好的主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来。三、层次分明:设计驱动型问题时,需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层次分明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帮助他们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在设计问题时,可以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四、具体明确:驱动型问题应该具体明确,避免过于抽象和模糊。具体明确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要求和目标,使他们更加有针对性地思考和探究。同时,具体明确的问题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五、激发兴趣:最后,设计驱动型问题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一个好的驱动型问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来。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可以考虑使用一些有趣的故事、实例或者实际案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综上所述,设计出合理的驱动型问题需要从理解问题、确定主题、层次分明、具体明确和激发兴趣等方面入手。通过设计出好的驱动型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仇捷雯老师对“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的实践路径是什么?”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她认为应该聚焦到语文学科上:语言运用、文化自信、审美创造、思维能力四大核心素养。在项目化学习的项目选择上也可以从四大素养入手去思考。落实到具体,不妨关注每单元重点及单元导语,如七下第二单元以光辉人物为重点,便可依此设计“如果要向世界宣传我们中国古今光辉人格,显示出我们的精神价值,我们可以将哪些名人纳入到其中”的项目化学习,将“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作为侧重点,并在开展过程中融入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相关能力培养。还有其他老师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交流。
赵慧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心得:项目化学习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与教的方式,事实上它触及对学科知识本质的理解,所以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挑战性。项目化学习应从小的驱动性问题开始,逐步将“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联系起来,用“能做什么”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学会思考。我们要根据学科性质选择转化学生提出的问题,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项目化学习问题的主要来源。另外我们需用网式思维进行思考,知识不是孤立的,教师能否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直接决定项目化学习的质量。在实施学科项目化学习时,教师要善于从“网”的角度审视知识,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点”上。我们比较一下网上流传的中国和美国教师在处理与成吉思汗的死有关的知识时设置的问题。中国教师设计的问题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 死于公元哪一年? 最远打到哪里? 美国教师设计的问题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前一个问题聚焦细碎的知识点,回答这个问题只要通过不断地背诵、记忆就可以了。后一个问题具有批判性、假设性、开放性,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包含欧洲的鼠疫、文艺复兴等系列相关知识。此外,学生还需要大量阅读,并提取、整理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与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对不同来源的知识和信息的可靠性进行比较分析,他们的分析能力、阅读能力等会得到提高。 最后我们也要注重学科整合。实施学科项目化学习要注重学科整合。教师要将关键概念放在不同的学科情境中,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学科情境通常包括:①历史情境。将某个关键知识放到知识所产生的历史河流中,复演这个知识之所以产生的特定情境。②现实情境。将某个关键知识放到这个知识可以发挥作用的现实情境中,发现这个知识是如何独立或者与其他知识交织作用而解决真实问题的。③艺术情境。将某个关键知识放到应用这个知识可以产生艺术美感的作品或艺术场景中,制作可以体现这一知识的艺术品。
常娟老师认为,项目化学习理论性比较强,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跟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尝试使用并不断反思和修正;在实施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提醒自己立足语文学科,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服务。
此次读书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各位教师对语文教学本质的理解,也展现了他们对项目化教学的深刻认识。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将更加自信、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