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唱“独角戏”
秣陵初级中学 张悦
案例背景:
在中考的压力下,许多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越来越被动。他们为了考试成绩而学习,而不是出于对知识的热爱和探索。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被动学习不仅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就体现为“老师讲,学生听”,学生不愿意动脑参与课堂,而整堂课成为老师的“独角戏”,这样的“独角戏”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我决心在诗词单元做一次不唱“独角戏”的尝试。
案例描述:
本学期期中以后,我们开始学习第六单元古诗词单元。在上半学期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不愿思考,一心等答案的被动学习的不良现状,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提升他们阅读、思考的能力,我决定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故事导入
由李贺“呕心沥血”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对诗人及本诗的兴趣。
(二)朗读诗歌
师生共读,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促进学生参与进课堂。
(三)理解诗歌内容及主旨
师:“请各位同学读完本诗以后,小组合作,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处,大家一起来解决。”
学生们听到我这么说,先是面面相觑,摸不清方向。不一会儿,胆子大的学生,已经面露喜色,跃跃欲试了。学生们思考了一会儿便开始了热火朝天的讨论。明显,把提问环节交给学生是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
讨论时间结束后,有学生主动举手提问:“‘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一句中黑云为什么能够摧毁城池呢?”该生话音刚落,就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嘀咕:“因为黑云是用了比喻手法”,我赶紧请这位学生大胆讲出来,“诗人把敌军比作黑云,表现了敌军人数众多,气焰嚣张的特点”,这位学生红着脸说出了他的看法,我对他的回答表达了赞许之意。在我赞许的态度下,有学生大胆提出了第二个问题,第一组的学生代表提问,“黑云压城”中作者为什么要用“压”这个字?能不能换其他字?提问学生话音刚落,班级里就热闹起来了,不少学生笑着说肯定不能换。整个课堂的活跃氛围和之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感觉学生都“鲜活”了起来。此刻,我适时加以引导:“这句诗为什么用‘压’这个字呢?”小乐快速举起了手,回答道:“压这个字是个动词,容易让人想到‘压迫’‘压抑’等词,这个压字体现了敌军已兵临城下,来势汹汹。”师:“从词性的角度来分析“压”这个字的作用,看来作者并未闲用一字,每个字都经过了他的打磨,可谓‘呕心沥血’!很不错!”小乐平时就是一个积极回应老师的学生,她有这样的表现我不奇怪。“那么还有困惑之处吗?”好几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眼里闪出激动、兴奋的光芒。
我点了小妍来提问,小妍是我的语文课代表,平时不显山不露水,我知道她一贯很紧张,课堂上基本不会举手回答问题,即使她是完全能够解决的,她这次能够克服心态,看来是真正投入课堂了。小妍涨红了一张小脸儿,手指搓着衣角,缓慢而坚定地提出了她以及她所在的小组的疑问,“‘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中我们知道血液是紫色的,可是人的血液是红色的,这一句诗是否合理呢?”提出疑问后,小妍如释重负呼出了一口气,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是值得学生思考的。有的学生听到这个问题一个劲点头,认为这个问题很应该思考。学生们讨论了一会儿,我走下讲台,询问了几组学生,了解了他们的想法。之后,我便点举手的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有个男生说,人的血液应该是红色的,我们在生物学科中学过,当血液在长时间的低温下时,就会变成紫色。听完他的回答,有学生窃窃私语:“他好厉害啊,居然结合生物知识来回答!”“是啊,我怎么没想到呢!”……“是的,我们应该向这位同学学习!积极联系各学科知识,联系我们已有的经验来思考问题!”我带头鼓掌,班级霎时掌声雷动。“各位能从血液的颜色看到战争的本质是什么吗?”此刻,我抓住时机,将课堂引导回了语文学科。毕竟,课堂不能偏离语文学科本位。我的这个问题刚问出,学生就七嘴八舌:“残酷”“惨烈”……我:“作者通过什么感官来写战争的本质呢?”学生很容易就想到了通过视觉来写。如果,这个问题我换个问法“作者是如何来写战争本质呢”,部分学生可能想不到通过感官来写,所以,我就给他们设置了回答问题的支架,让他们够一够,能回答出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个问题其实也基于我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的问题。接下来,我又引导:“上一句用了什么感官写战争性质?”“听觉!”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道。“战争性质呢?”我又问。小威率先举手,“角声满天”四个字意思是战场上到处都是号角声,这就可以看出战争声势非常浩大。师:小威从关键词入手,为我们解释了这个关键词的含义,分析出战争的性质是声势浩大,有理有据!
“这首诗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这首诗其实可赏析的地方还有很多。有不少小组代表举手了,我非常欣慰,因为我感到了学生是在全身心投入这节课。小豪提出疑问:“‘半卷红旗临易水’中红旗为什么只有半卷?”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有学生不等大家讨论完就想分享自己的看法。
学生1:“战争惨烈,可能战士们也死伤过半,其实半卷红旗是象征了战场上的战士们”。
学生2:“这里可能是细节描写,红旗被风吹起来,有时只能看到一半”。
学生3:“可能是人为撕下一半,用来包扎伤员”。
学生4:“联系“临易水”中“易水”典故,一去不还,有种悲壮感”。
学生5:“人为卷起来,避免张扬,要搞偷袭”。
学生们各抒己见,我看见了他们思维碰撞的火花,我真正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才是这台“戏”的主角。
师:“你们更同意谁的看法呢?”“搞偷袭!”
师点拨:“趁着夜色搞偷袭,有一个成语——‘偃旗息鼓’,那么后一句是不是就好理解了呢?”
生:“‘声不起’是人为让鼓声不响起,怕惊扰到敌人。‘霜重鼓寒’再次强调了偷袭的时间是在夜晚”。
最后一句诗,李贺要表达什么呢?小凌提出了小组的疑问。“有同学能够回答他们小组的问题吗?”
生:“黄金台、玉龙,李贺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为国而战的强烈愿望。”
同学们再来看看大屏上李贺的生平介绍。那么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生:“忘身报国”。
(四)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师:李贺作诗,工于设色。请同学们圈画出表现颜色的字,体会其作用。
生1:黑、金、红、紫
生2:霜、燕脂、黄金台、日、秋色
师:前者是直接写颜色,后者是间接写颜色,形成了反差。
(五)微写作
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歌画面。
给学生一段时间去思考、去进行微写作,由输入到输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六)作业布置
杜甫的《春望》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进行对比阅读,同是以战争为题材,分析这两首的意象、设色、情感上的差异。
通过本节课的兴趣激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及适当引导,我的课堂不再是自己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积极性高涨,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觉得这才是语文课堂应该有的样子。
案例反思: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部分中考压力下的初中生趋向于被动学习,这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自己是学习“主人翁”的意识,很多学生还处于一种为他人学习的状态。这样的学习状态会导致他们陷入“停止思考”“麻木”的恶性循环,不利于他们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学习。
(二)转变教师的“不信任”心态
很多一线教师包括我自己,在面对学生考试的压力下,往往有一种“不信任”的心态,不敢把课堂交给学生,生怕有哪一点没有讲到、没有讲透。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不做主导者,而是做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生发,往往更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引导,如何提出合理化的驱动型问题……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素养。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读教育类、学科类的文献,紧跟学科教学的研究趋势,向名师、名家学习。
(四)完善教师的“备课笔记”
教师备课不仅要备课本,将课本吃透,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学情,这样在后续的引导和教学调整中都有据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