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事”描写看《红楼梦》的情节经营艺术
南京市礼尚路学校 徐明雯
摘要:《红楼梦》中存在大量“花事”描写,往往与情节息息相关。这些“花事”描写,不是为写花而写花,而是通过这些描写进行情节的推移,集中体现了《红楼梦》的巧妙的情节经营艺术。本文将结合“花事”描写论述作者在情节安排上的一些巧妙构思,包括运用对比手法和草蛇灰线的叙事技巧等。
关键词:花事描写;情节经营艺术;对比手法;草蛇灰线;
《红楼梦》所正面描述的故事,大都发生在贾府这个百年富庶却气数无法挽回的特定环境中。将众多的人物放置在同一个空间和时间进行活动, 在情节的运营上需要作者极高的驾驭情节发展的才能。与此同时,《红楼梦》围绕贾府日常生活外还安排了诸多相关的故事和细节,促成了情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如一开始的神话传说以及公认的前五回带有全书的“总纲”性质的安排,可见作者的匠心独运。《红楼梦》虽不极力追求情节的惊奇和怪诞,但其情节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却并未因此而减弱,反而大大增强了。《红楼梦》讲究情节运营的艺术是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对比手法、草蛇灰线的叙事技巧的运用更是将官宦之家由盛到衰的没落史展现地淋漓尽致,形成情节的跌宕起伏。
《红楼梦》中经常可以见到“花事”描写。有的作为情节的围绕中心从而展开整章整节;有的作为背景描写穿插在贾府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所发生的日常中。作者在情节安排上的巧妙构思可从《红楼梦》中的“花事描写”窥探一二。对于探索《红楼梦》的创作和理解作者的艺术匠心 ,都是极有价值的。
一、对比艺术
《红楼梦》情节运营的艺术手法有多种,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情节上对比艺术。一种用脂砚斋的话说就是“特犯不犯”、“犯不见犯”,也就是说同样或相似的故事情节,用了相近或者不同的方式,有同中存异的效果,不至于无聊乏味,容易激发读者想要探寻和比较的阅读心理。还有一种就是相同时节地点却是很明显的不同情节进行对照,这多半是不同人物形象特征导致的。
(一)同是葬花,一喜一悲
黛玉葬花之举,在文中有两次集中描写,分别是在第二十三和第二十七回结尾。先看第二十三回,当时正是三月春暖花开之季,宝玉和黛玉不约而同地对散落在地的桃花产生了怜惜之情。宝玉将满地的桃花都捡起来抖落到溪流中,任花随水飘流,黛玉则是专门扫了最后用锄头掘了土,埋花。两人相遇,黛玉发现宝玉读的《西厢记》,宝玉便借文中的句子表白,两人第一次大胆地互诉衷肠表达爱慕之情。
这次葬花因这爱情的誓言变得格外春意盎然,让人珍爱。黛玉虽然因惜春而伤感,但更多的还是体会到与宝玉的爱意的欣喜,之后的嗔怪打趣更增添了几分喜剧效果,让人忍俊不禁。
再看第二十七回,故事发生在四月芒种节这天,黛玉因吃了怡红院的闭门羹,加上身世飘零之感涌上心头,她默默地来到曾和宝玉共同葬花的花冢前,吟下那首广为人知的《葬花吟》。而宝玉来寻黛玉时,发现她一边哭泣一边吟诗,也心生伤感。此时两人没有共同葬花,却共同心怀戚戚。
这次葬花与第一次相比更显伤感,仿佛是两人爱情悲剧的预兆。同是葬花,一个是惜花惜人,共读西厢,另一个却是在感花伤己,吟葬花词。相似的主要情节,在小说中往往不重复出现,可《红楼梦》不仅写了,而且写得各具特色。虽然主人公相同,但妙处就在作者从人物关系和事件矛盾冲突中,打造出了不同的细节,在一喜一悲的对比下, 升华了悲剧的效果,使人印象深刻。
(二)“扑蝶”“葬花”的两种不同追求
黛玉葬花之前,安排了宝钗扑蝶这一情节,路上一双玉色蝴蝶,引得宝钗取出扇子扑来,并一直跟到大观园滴翠亭外。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扑蝶,一个葬花,一个追寻活的,一个悼念死的。两种极端的追求都展现在两个人身上,写出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除了展现人物不同性格之外,也有力地展现了宝玉爱情的纠葛,推动了宝玉的爱情发展,也映衬了黛玉去世,宝玉出家,宝钗守活寡的悲惨结局。情节的对比,往往是和人物形象的对比相联系。即使是抛开具体情节,只单单将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做对比,也是可行的。但《红楼梦》的妙就妙不仅这情节可以对比,人物可以对比,而且二者又能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没有生搬硬凑之感,并且与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草蛇灰线”叙事技巧
《红楼梦》使用“草蛇灰线”的手法,极为融洽地将众多人物形象、复杂情节结构共同呈现在一部《红楼梦》中,处处照应。大观园作为主舞台,“花事”描写作为构成全文情节整体的一个部分,并且成为推动情节、贯通故事的重要部分。
(一)贾府的盛衰
《红楼梦》中封建贵族家庭由盛极到衰极的变化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迹可循的。这部作品以“花事”作为展开故事情节的线索,并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映衬和反映出一个钟鸣鼎食之家由盛到衰的没落史。
《红楼梦》中主人公主要的生活环境为大观园。看十八回,大观园的建造原是作元春省亲之用,并且正是贾府鼎盛时期的重要情节和标志,此时之景也呈现一片繁华景象。树木郁郁葱葱,花草争奇斗艳,“花招绣带,柳拂香风”。但这也极尽奢华,过于奢靡,引得元春默默叹息。把钱花得如撒土一样,“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 ,富贵风流”。然而此时正值元宵佳节,天气寒冷,哪里来如此生机勃勃、焕彩逼人的景象?原来是贾府以假花粘真树、万灯映池水人为打造的。这里作者将这些 “花事”描写细节,再加上贵妃默默叹息,便暗含着了贾府“鲜花着绵,烈火烹下”之意。
第五十六回,写探春为了缓解贾府的经济危机,进行了兴利除弊的改革之举,其中一项便是把园内花木“承包”给管园的老妈子,以解决大观园中大大小小各种的用度开销问题。然而探春的“开源节流”举措收效甚微,这些措施将大观园中些微的收入都纳入到贾府的收入,不叫下人过得去,不仅没有堵住巨大的缺口,反而引起奴仆的强烈不满。从不惜耗费巨资做假花,到如今把供欣赏的花果树木给他人承包换钱,尤其此时情况下改革还是行不通,那么确已现出贾府的日渐衰败之势。除却探春的“改革”挽救之举,作者还安排“宴海棠贾母赏花妖”的情节,显露出封建即将没落家族的人人自危和精神敏感,是对他们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写照。第九十四回,怡红院中萎蔫了一年的花居然在十一月重新绽放。这一自然现象居然惊动全家,贾母自欺欺人地说是“喜事好处”,贾赦这样的主事者则要挥刀砍去,断绝花妖作怪。
从这些“花事”描写可见“草蛇灰线”的艺术之妙,把贾府中发生的大事和日常琐细之事相间交错起来写,常常有暗示或映衬的作用。伏笔处理不仅有利于增强伏笔情节自身的丰富性,还为发生矛盾纠葛揭示多种因素或条件,有条不紊,伏脉千里。
(二)爱情的悲欢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种子,也在大观园这暂时湿润肥沃的土壤中萌发、生长。在这个阶段,无论是春天杏花春雨、夏天怡红快绿芭蕉海棠,还是秋天有喜带霜开的菊花,还是冬天相映成趣的白雪红梅,无不浮跃着着青春的气息,与之相对应的安排了一系列精彩的情节,如兴结海棠社、割腥唤擅芦雪庭等,相互照应。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渊源,是绛珠愿意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甘露之恩的一段情缘神话。“绛珠草”是传说中的仙草,到了贾宝玉梦游通灵仙境时,又在同一个地方看见了,并且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用此植物贯穿联系。试想一下,若是没有绛珠偿还眼泪一说,怎么会有接下来的宝、黛初见时的相似之感?爱情的发生发展也很大一部分起源于初见时的目不转睛和那看似无状的“摔玉”行为。
到作品后半部,贾府逐渐走向衰亡,大观园女儿远嫁的远嫁、死亡的死亡,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也朝着悲剧结尾发展,此时作者笔下的“花事”描写也蒙上一层灰暗色调:无依的柳絮飘飞、凄清寒冷的中秋月色。《红楼梦》将众多情节错综交织起来,最终在伏线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穿插,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思绪混乱,反而给人脉络清晰的感觉,可见《红楼梦》情节穿插和交替艺术。
综上所述,“花事”描写是《红楼梦》情节构成的重要部分,不仅是大观园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表现贾府兴衰荣辱和宝玉黛玉爱情跌宕的重要特征。对于这部作品中对比手法和“草蛇灰线”叙事技巧而言,“花事描写”又成为贯通故事、推动情节的结构线索,为《红楼梦》大大小小却又息息相关的情节构建和融合提供很好的联结作用,使情节水乳交融,让人忍不住感叹作品的情节经营艺术之妙。
参考文献:
[1]杨 芳.意象 符号 表征:从“扇子”看《红楼梦》草蛇灰线的叙事结构记[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206-207
[2]潘宝明.巧撷百花装扮红楼——《红楼梦》中花的描写在情节艺术中的作用[J].
[3]阮 芳.草蛇灰线 伏脉千里——中国古典小说一种独特的结构技巧[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7(3):80-82
[4]罗宪敏.《红楼梦 的“特犯不犯”艺术[J]. 红楼梦学刊,1987,4:25-43
[5]江亚丽.浅谈《红楼梦》的景物描写[J].学语文,2012,(4):38
[6]马瑞芳.《红楼梦》的情节线索和叙事手法[J].文史哲,2003,(1):94-100
[7]权雅宁.论《红楼梦》的多重悲剧性[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23(3):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