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与语文的理性深度
——《华夏美学》读书笔记
江宁开发区学校 仇捷雯
最近教学的一个单元,主题是“托物言志”,单元内包括《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等经典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自古以来也早已被文人所用,本册书中《爱莲说》也正是最有代表性的。这让我回想起文学理论中非常经典的一个说法——“自然的人化”,也就是自然在人的眼里会不可避免地沾染人的情思。著名的美学家李泽厚先生也在其《华夏美学》中对此有所论述,仔细翻阅,好似对这老生常谈的“托物言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
华夏美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它的悠久历史根源在于礼乐传统之中。本书共分为六章,从礼乐传统讲到近代美学,李泽厚先生论述了以礼乐传统为起源,儒家学说为主流基干,道家思想、屈骚深情、禅宗韵味为补充的华夏美学发展历程。
书中,李泽厚将儒家的美学特征描述为“自然的人性化”。所谓“自然的人性化”也就是将人的天性内化为“对人性自觉和人道情感的本体追求”,李泽厚先生认为“自然的人性化”乃中国美学的基础和主流,也就是中国传统中的“天人合一”,并都以“天人合一”的最高形式“天地境界”为最完满的形式和最高境界。
中学语文中常见的“托物言志”也包含着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因此,不同人眼中的同一景象才总会有不同的呈现,这也指向了所谓“环境描写的作用”之一。
李泽厚先生是著名的美学界泰斗,因此本书理论性、专业性也较强。我曾经思考,高屋建瓴的文学研究类的专业知识与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之间是否能建立联系。毕竟,语文可以算作是脱胎于文学研究的。虽仍未找到一个清晰的解答,但阅读此书后,我心中有一个想法愈来愈强烈:语文也是讲逻辑的学科。正如文学理论研究需要极强的理性思维,语文学习也应该重视理性与逻辑,才不至于成为一门“玄学”。作为语文老师,在横向思考教学模式的同时,或许也不能忽略向纵深探索专业的文学领域。知其然,还需知其所以然。怎样让语文不再是学生眼中的“玄学”,向文学的理性与深度去思考,也即回归文学研究的基础理论,或许会有帮助。我也将不断探索,直至这个问题的答案变得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