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后反思
2024/5/24 8:49:40  来源:赵慧  字体显示:   阅读:511

《散步》教后反思

南京市礼尚路学校 徐明雯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教学的广阔天地中,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成为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散步》这篇文章本身恰如其分地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学习平台。它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散文,而是一幅描绘日常生活片段的画卷。当教师引导学生去解读散步过程中出现的“分歧”时,他们会发现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小点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这种对细节的捕捉与分析,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深远意义,从而达到“以小见大”的教学效果。

2、设计层进式学习任务,促进学生思维进阶

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设计出层进式的学习任务。通过精心挑选的环节和问题设置,为学生搭建起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思考框架。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文本内容,还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深入思考的兴趣。例如,可以从简单的“母亲改变主意的原因”开始,逐渐过渡到语句的分析,再到段落乃至整篇文章的主题探究。

3、借助关键词句品析语言,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关键词句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深邃的哲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细心品析这些词句,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无论是对描述性的文字还是对抒情性的句子,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比如,对于描写景色的精彩句子,学生可以探讨它们如何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或外部世界,进而感受整个世界的广阔和微妙之处。

4以真挚的情感作为出发点进行朗读

在朗读中,语调和语速是至关重要的。它们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信息,更是情感的一种表达。于是当我们回顾《春》,每一段文字、每一个词语都似乎带着温度,触动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而这一切,都是从感情出发,以真挚的情感作为出发点。

5、总结: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是多重的,但始终不变的是服务于学生成长的根本目的。教师的任务不是生硬地呈现预设的教学内容,而是作为一个积极参与课堂对话的伙伴,更多的是倾听和引导者。他们需要主动提出学生可能未曾注意到的细节,并将这些细节与他们已经了解的内容相结合,形成有逻辑、有关联的知识网络。

如,在探讨文章标题的魅力时,我们以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开始:如果你能为这篇文章拟定一个标题,你会选择什么呢?同学们各抒己见,他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当我们重新审视文章中使用“散步”作为标题的价值时教师继续引导:老师想以母亲和儿子为标题为什么?引导学生去反思和思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和世界观。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消除阅读中的盲点,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文章,最终实现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考。

  • 站点统计:
  • 今日访问:3696 次  |  
  • 本月访问:58633次  |  
  • 访问总数:6476861次  |  
  • 文章总数:3028条

Copyright (c)2003-2007 Allright Reserved 江宁开发区学校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0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清水亭东路1号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