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受戒》
2024/5/24 8:50:53  来源:赵慧  字体显示:   阅读:2092

浅谈《受戒》

许添

摘要:汪曾祺的小说《受戒》,写的是平凡人生活中的小事,语言朴素,平淡自然,处处体现着诗意美,是散文化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汪曾祺在保有了京派文学追求真善美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技巧,巧用民俗来抒写平凡的人性,使文章充满人情与人性美。

关键词:《受戒》 汪曾祺 人性解放 散文化小说

汪曾祺先生曾说过我写《受戒》,主要想说明人是不能受压抑的,反而应当发掘人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我写了人性的解放。[[1]]

《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短篇小说,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它出现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潮涌之时,但是不带政治色彩,没有强烈的悲剧意识,也没有其他小说中普遍的一波三折的情节。它好像只是平平淡淡地讲了一个故事,犹如清风缓缓,溪水低喃,悄声细语地讲述着这山野间的见闻。

刚开始看到受戒这个题目时,我的第一反映便是将其与和尚联想起来。但是小说中的和尚并没有那么崇高、那么超脱尘俗,相反地非常具有烟火气,赤足、衣不蔽体、喝酒吃肉、娶老婆等等,小说中的和尚打破了人们对于和尚这一群体的固有观念。而出家当和尚的原因也十分简单:人家弟兄多,就派一个出去当和尚。还有不少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这样的和尚没有驱除杂念、没有六根清净,却把当地和尚的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写得凌厉尽致。

汪曾祺自己曾说我的小说的一个特点就是:散。这倒是有意为之。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2]]

如我最开始所说,《受戒》在当时为文学主流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它作为一篇小说,却几乎没有具体的情节,题目是受戒,可是直到小说的最后,才用极少的篇幅写主人公明海受戒,而在这之前,并没有具体的情节线索指向其受戒。同时,虽然小说表现了小和尚明海与小英子纯纯的朦胧爱情、青春故事,但小说并没有耗费大量笔墨描写,而是在其中又穿插了五行八作的见闻和民风、习俗等等。正是这种看似散漫的写法,展现了当地的闲情野趣,一派僧俗不分、自由自在、其乐融融的景象。而明海和小英子之间有情窦初开的烂漫,淳朴而天真,没有刻意地勾画,就是自然而然的生活中的一部分,充满了浪漫色彩和人世间的温暖情怀。

它的语言凝练、疏放而淡远,又显奇崛。如写明海最初对小英子动情时写道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撞乱了。[[3]]这一段话通过明海的视角,以俭省的语言,将一个情窦初开的孩子形象刻画得形象而生动。这都得益于汪曾祺对于语言的准确把握,以平淡之语言,却将笔下所绘之物刻画地灵动、清逸、风致。

汪曾祺曾师从于沈从文,他跟随沈从文,不太重视叙事本身,而重视以故事为源头,用散文化的方式构成小说意境,表现了乡土和谐和原始人性之美,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他聚焦于平凡的小人物,讲述他们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相对疏离的生活,构筑了一个温馨自由的世界。[[4]]《受戒》通过对美好人性的赞扬,激起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引导了一种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因此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


[[1]] 《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与大陆作家对谈之四》,1988

[[2]]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3]] 受戒》汪曾祺,译林出版社,2013-11

[[4]] 吴胜尧2014《从〈受戒〉看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文学教育》第12期。

  • 站点统计:
  • 今日访问:2913 次  |  
  • 本月访问:44783次  |  
  • 访问总数:6463011次  |  
  • 文章总数:3017条

Copyright (c)2003-2007 Allright Reserved 江宁开发区学校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0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清水亭东路1号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