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密码》读书笔记
仇捷雯
写作教学常常让我觉得路径不清、效果不明。最近阅读了邓彤老师的《写作教学密码》一书,本书由15堂优秀写作课课例及相应品评构成,读完深觉启发颇多。
一、“读课”是教学成长之路的重要基石
如何“读课”?许多名师做出了榜样。
湖北余映潮老师曾经对特级教师胡明道的课例做过认真研究,其用心之细、研讨之深、提炼之精,展示了高超的读课水平。而余老师首创的“板块式设计”,也是在研究上海特级教师沈蘅仲的课例时悟出来的。
北京李卫东老师在回味他的“语文人生”时,也饱含深情地记述了他师从著名语文教学专家靳家彦的经过。他学习靳老师的主要方法就是“看先生的教学录像”,“一堂课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听上许多遍……每有心得,随时记下……这些教学录像看的次数多了,靳先生的教学语言都熟记在心了,再看的时候,就在心里跟着先生同步地说着”。
浙江王崧舟老师则把课例研究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葵花宝典”,他是以面壁参禅的功夫来读课的。
在本书的自序当中,邓彤老师就强调了读课的重要性。而本书恰恰也展现出读课的价值所在。
二、开发写作内容
“没啥可写”是写作过程中困扰学生的不可忽略的问题。邓彤老师通过品评韩军老师、周子房老师的课例,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尤其是分析周子房老师的课例时,“慢镜头”写长文章的想法很有可借鉴性。以“写监考老师”这样一个写作题目为例,可从两类去开发写作内容。一类是“一分为三”,也就是说指导学生把一个笼统的“监考”过程细分为三个阶段:监考前、监考中、监考后。一类是“一分为二”,也就是说,在每一个阶段,都可以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对象维度,着力写监考老师;一是作者维度,侧重写作者当时的具体感受与体验。如此,一个看似比较空泛笼统的“监考”就可以先细分为三阶段,每个阶段再从“对象”与“自我”两个维度展开,于是,就形成了六个写作维度。
除此之外,还可借助“魔方六边法”思考。魔方的六个边,可以形成无穷无尽的变化组合。借助魔方的六边形框架,可以从六个方面对某一事物加以思考、分析。魔方的每一个边分别代表思考分析事物的某一视角,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分析、思考事物。
“魔方六边法”思维策略具体内容如下:(1)描述:这一事物像什么?大小、长短、体积、容量如何?是什么颜色、形状、质感?由什么成分构成?有什么味道?(2)比较:与什么相似?在哪些方面相似?与什么相异?在哪些方面相异?(3)联想:使你想起了什么?(见过的、听过的、经历过的、读到过的……)(4)分析:什么因素使之成为这样?会造成什么结果?(5)运用:能够做什么?有哪些用途?(6)论辩:对这一事物做出或褒或贬、赞成或反对的论辩。
三、加强写作教学可操作性
邓彤老师在书中提出当今许多教师的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只停留在理论的输出,缺乏实操性。如在作文评语中只让学生“写具体”,学生却并不知道怎么“写具体。写作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行为,没有课堂上学的活动,就难以形成基本的能力;写作既然是实践活动,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参与,同样无法发挥实践的重大作用。
当代认知科学家和教学设计理论家列符·N·兰达曾指出,最好将知识分为有关事物的知识和对事物进行操作的知识。写作是一种操作性质的活动。如欲完成操作任务,就必须对完成这一任务应该做什么发出明确的指令、给予有效的指导。这个指导(指令)必须包含具体明确的动作和规则(特定条件下的行动方式),没有明确的指令,就意味着写作者不知在什么条件下采取什么行为,写作行为就势必无法进行下去。
本书中项恩炜老师的课例中使用了评价量表的方式,让写作教学、评价、反馈合为一体,还可成为分层教学的依据。这一量表将比较笼统的写作理论知识转化为非常具有操作性的行为术语,为学生写作学习提供了若干便于操作的“小规矩”。这些“规矩”为写作学习带来了如下三个好处:一是定位,让学生知道自己目前的实际写作水准;二是定向,使学生知道自己该往哪方面努力;三是定级,可以为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发展阶段。
邓彤老师在品评本课例时总结出写作教学的三个抓手。一是知识支援:选择、炼制关键性知识;二是过程支援:设计多样化的写作学习活动;反馈支援:设立评价标准指导写作修改。
读罢此书,我也为今后的写作教学研究定下了三个主要目标:加强写作理论积累,不做无米之炊;制定成系统化的写作教学计划;多“读课”,从优秀课例中汲取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