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教学设计及反思
礼尚路学校 张蒙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诵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 能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描绘诗歌画面,把握诗歌内容,结合相关材料,知人论世,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跟着陈子昂、杜甫、王安石一起登高望远,今天我们就一起跟着陆游去游一游那山西村,看看那里有哪些值得欣赏的美景。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因名次在秦桧之孙前面,被取消复试资格,并一直为秦桧厌恶。直至秦桧死后,才得以进入官场。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因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被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活动一: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朗读节奏及韵律。
活动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次朗读诗歌,结合注释,请以“我看到——“的句式,选择一句你喜欢的,写一写,描绘诗歌的画面。
预设:
生1:我看到诗人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任盛情留客,还备有丰盛的菜肴。
生2:我看到诗人在青村的山间漫步,草木浓茂,山路弯曲,正在迷路的时候,突然看到前面柳暗花明,几件农家茅舍,隐隐约约的出现在花草树木之后,诗人的心情豁然开朗。
生3:我似乎听到了村子里不时传来吹箫打鼓的声音,到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气氛。那是乡民们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丰收。
生4:我看到诗人游了一天,月亮出来了,他还不想回家,他说以后如果有空在晚上外出游玩,哪怕是拄着拐杖,也会随时来敲门和老农们喝酒聊天。
活动三:齐读诗歌,说一说这画中有哪些人?对于这画中人、画中景,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们的形象或特点?
村民:热情好客、淳朴真诚
诗人:有限、热爱乡村生活。
村外之景:优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这句话不仅仅是写环境啊,它还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在遇到挫折时,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振作起来,就能摆脱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
师: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悟?请结合资料,深入了解。
(ppt展示材料一)
37-40岁:因北伐献策,被贬官两次,罢官一次;
44-46岁:闲居四年后,被重新启用,在军府做幕僚,后因幕僚解散,另谋官职,颇不得志;
48-52岁:在四川做官,被贬官1次,免职1次;
53-65岁:因诗名日盛,再次被任用。后因和主和派的矛盾,辞官闲居五年,后又被任用,贬官1次,罢官1次;
78-85岁:闲居13年后,再次被启用,后因北伐彻底失败,抑郁而终。
由此可见,政治上屡遭失意的陆游,并没有就此接受接受命运的安排,依然努力的抗争,依然默默等待“柳暗花明”的一天,寓景于理,写出了如此富有理趣的诗句。
小结:
作者通过明快、抒情的笔调,描写了美丽的乡村风光,古朴的乡村风俗,淳朴、热情的村民,表达了自己悠闲惬意,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启发人们:在困境中只要继续前行,充满信心,就能豁然开朗,看见光明与希望。
思考探究: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真的期望过这样“闲”的生活吗?结合下列材料谈一谈,如何理解此处的“闲”?
材料二:
试比较,这三处“闲”有何不同?
1、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2、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鸟鸣涧》
预设:赵师秀诗句中的闲,是等人没有等到,有种百无聊赖的“闲”;王维诗中的闲,是由一种自然环境引发的内心的恬静。这两处“闲”和陆游诗中的“闲”有着明显的不同。
材料三: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从中我们看到青年陆游的奋力挣扎,中年陆游的满腔悲愤,即使晚年闲居在家也没能过上“闲乘月”的生活,因为他想的始终是捐躯赴国难,想收复失地而浴血奋战,可惜在他的一生中这样的机会太少了,所以他才不得不说“从今若许闲乘月”,不得不做这“闲人样”,这种闲,闲得沉重,闲得激愤,闲得无奈,闲得悲凉......
请同学们带着对诗人的理解,再次朗诵诗歌,读出情味道。
课后作业:
将古诗熟读成诵
查找资料,阅读陆游的《点绛唇 采药归来》
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
教学内容:我在教学过程中成功地介绍了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同时,我通过朗读、描绘画面、分析人物形象和景物特点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他们能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描绘诗歌画面,把握诗歌内容,并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同时,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得到了培养和激发,对优秀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
朗读指导:我注重了朗读指导,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同时,我也通过朗读来检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画面描绘:我引导学生以“我看到——”的句式来描绘诗歌画面,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也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诗歌内容。
人物与景物分析:我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和景物的形象或特点,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三、学生表现与反馈
学生表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回答问题。他们通过朗读、描绘画面和分析人物与景物等活动,对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反馈: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本次教学表示满意。他们认为通过本次教学,他们不仅了解了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还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和魅力。
四、教学不足与改进
教学时间分配: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某些环节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内容讲解不够深入。因此,我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合理地分配时间。
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点存在差异。因此,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拓展阅读:虽然我在课后布置了拓展阅读的作业,但我没有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拓展阅读材料。因此,我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拓展阅读的引导和推荐。
总之,本次《游山西村》的教学让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我将根据反思中的不足和改进措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