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伟大的悲剧》为例浅谈人物传记类实用阅读教学设计
许添
通过阅读王荣生教授的书以及新课标里的相关内容我了解到,实用性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得、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有效传递信息,帮助学生实现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的需要,建立学生与成人世界的联系。而作为教师应始终遵循实用性、生活性、实践性三大原则,在阅读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实践与验证、反馈与修正,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获得与自我发展。
王教授认为实用文阅读是为了获取文章的信息,阅读的目的是理解,因而可以“得其义而忘其言”,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可以从“阅读经验”、“课文内容”、阅读规范”三个出发点来设计。
结合我自己的上《伟大的悲剧》这节课的经验与反思,我做出如下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的确定
1.体式确认
这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人物传记类文章。
2.课文解读
本文讲述了斯科特探险小队满怀希望的前往南极点,结果被阿蒙森小队捷足先登。再返回的途中,斯科特探险队拖着羸弱的身子,蹒跚行进在皑皑白雪上,经过70多天的死命挣扎,当燃油和食物均已告罄时,终于被南极寒冷的暴风雪吞噬,长眠在茫茫冰雪当中,演绎了一场人类探险史上的悲剧。虽然这次探险是一场悲剧,但斯科特探险队员们为了追逐梦想不惧生死、信守承诺、不抛弃不放弃同伴、怀着对国家人民亲人的爱坚持到最后一刻的精神是伟大的、崇高的。
3.学情分析
任教的是初一年级学生,对人物传记类文章的了解还不够多,对传记的特点、如何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感知传主的形象特点与精神品质还不能很好把握。
4.目标确定
根据文本分析情况,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理解课文中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以及人类探求未知的科学精神。
(二) 教学流程的安排
1.教学导入
首先在情境导入的设计上,我选择了“邀请你为斯科特一行人拍摄纪录片”。《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是一篇人物传记,“拍摄纪录片”很适合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即人物生平事迹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并体会传记作品的特征。初中学段的学生,传记作品可能读得不多,但随着电视、网络媒体的发展,大家或多或少都看过一些纪录片,所以将阅读人物传记转换到为所阅读到的人物拍摄纪录片,就符合了真实性与实践性的要求,能让学生主动融入情境之中,掌握其中蕴含的语文知识,从而获得“实用”之法。
2.教学展开
其次,在环节的设置上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1.为纪录片撰写开头介绍语。
2.为纪录片选择特写镜头。
3.为纪录片写结束语。
第一个环节为纪录片写开头介绍语的目的是让学生快速浏览,概括文章大意,这也贯彻了实用文阅读的目的:获取文章信息,理解文章内容。从学生的“阅读经验”出发,长篇的记叙文学生也读过不少,从中提炼出六要素对学生来说切实可行,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二个环节为纪录片选择特写镜头则是从“课文内容”出发来设计的,为了更好地体现文中人物身上的“闪光点”,通过选取典型的人物情节与画面,指导学生阅读技巧,能更细致地帮助学生们概括与体会人物的形象特点与精神品质,从而学习他们。在日后阅读有关人物传记类的文章时,学生们也能快速尝试去抓住典型的“特写”镜头,从而理解作者到底想摹写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看,以及希望我们从中学到该人物的什么特点与品质。
第三个环节写结束语其实就是在第二个环节概括、体会完人物的形象特点与精神品质后,尝试以传记的语言特色为人物写一个总结。作者茨威格在斯科特日记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想象,使得文章真实而又细节生动,极富文学色彩,这也体现了传记类文章的两个特点:真实性与文学性。那学生们在写结束语的时候也可以从这两个特性出发,这样也能更好地体会传记类文章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就是从筛选整合传记中人物的事迹、形象特点与精神品质,从而体会人物传记类文章的真实性与文学性。通过一步步地深入,学生们在阅读人物传记类文章时就能积累更多经验,体会作者为该人物写传的目的是什么,传主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具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当他们再次遇到长篇的人物传记时,就不会束手无策,能快速抓住要点进行阅读,并逐步获得筛选整合的能力,掌握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