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解读文本的路径》读书笔记一
2024/11/18 8:24:42  来源:赵慧  字体显示:   阅读:255

《探索解读文本的路径》读书笔记一

江宁开发区学校 丁晨曦

每学期的伊始,一位语文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手里总会拿到两本书,一本教材一本教参。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对教材篇目深入的挖掘,从这两本书中总能找到对应的解答。我也不例外,这些年的教学中,捧着教参进班,已然成为常态,可慢慢的,思维定势也在形成,好像离开了教参就无法解读文本,如果只给我一篇干干净净的语文篇目,便顿感无从下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暑假的时候我购买了上海语文教研员曹刚的《探索文本解读的路径》,试图从中寻找到一点答案。

买书之前,我线上观摩过老师的两节课,全是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课上充满思维的碰撞,他对文本别样的解读,总能引领学生发现文本的新亮点,而并不是单纯的依照教参而教,依照考试而教。基于此,我便有了阅读老师作品的欲望,希望能书中跟着他一起重新理解文本。

开学的两个月,为了对我现阶段所教年级有一定参考,我阅读了老师书中的《答谢中书书》《愚公移山》《记承天寺夜游》《中国石拱桥》几篇,获得不少的启示。

1、关注古文句式特点,并应用到教学中

曹老师在解读《答谢中中书》这篇古文时,把目光放到了“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几个骈句之中,虽然这五个句子都是陈述句,但是构成句子结构的成分却不断增加,字数不断扩展,句意越来越丰富,同时也暗示作者情感的变化。由宏大的景观,静态的画面到较小的景观,更具色彩感,动态感的画面,刻画的细节,叠加的层次越来越多,语言节奏越来越慢,暗示着作者的观察越来越细,心神越来越投入,逐步沉浸到这番景象中,慢慢沉醉自失。这种用语言形式的变换去呈现作者思想变化的角度,是我之前的教学中从未关注过的,但是文字确能反映作者心境,需要教学时带领学生细细品味。

2一字立骨,从文本中寻找,再回到文本中

曹刚老师在解读《愚公移山》的时候,紧紧围绕“帝感其诚”的“诚”字,“诚”就是志心。文中的三个故事组合在一起,可以呈现愚公“诚”的三个层面:高远、坚定的志向,执着的努力,忘怀功利的胸襟。正是这些美好的品质,才会造成最后感天动地的结果。而回到文本中,便可以让学生去找寻能体现愚公“诚”的关键表现,可以是主人公的言行,也可以是与次要人物的对话,亦或者是叙事类文章中的环境描写。总之,学生会在寻找中发现,是愚公的“诚”激发了他的家人、孀妻弱子的共鸣,是愚公的“诚”使河曲智叟亡以应,是愚公的“诚”令操蛇之神都惧之不以,而且愚公的“诚”所反映的人物超越俗见的志向、言行、胸襟,也许就是作者创作这个神话故事想要表达的主旨。一个“诚”字,立住了文本,也立住了教学的根基。

3解读说明文,要关注三个层次的问题

以《中国石拱桥》为例,怎样教学此类的说明文,曹老师建议我们关注三个层面的问题。(1)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把握本文的说明的对象可以从题目入手,把题目拆分为三个词语: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其次思考这些事物有哪些特征,重点关注陈述句,比如“石拱桥结构坚固”,这种句子往往以“什么怎么样”“什么是什么”这样的形式呈现,往往揭示了事物的特点。(2)提炼说明文中隐含的情感因素。除了陈述事实的句子,文本中还包含有作者看法、评价,偏向于价值判断的句子。比如“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显示出作者寄寓的情感——对赵州桥的赞美之情。(3)提炼文章主旨。首先是要读懂每段写了什么,其次要读懂段和段之间的关系,最后思考作者通过这样的内容以及这样的关系,想表达什么。比如文本的第3-8段介绍了我国一千多年来石拱桥取得的光辉成就,第9段总结了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前者是果,后者是因,两者是因果关系。作者写这两部分内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为了赞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抒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三个层次的解读无疑给教师教学说明文找到了抓手,作为一种参考的方法,此类的说明文都可以这样来思考。

通过这几篇文章的阅读,我对教学古文和说明类文本的解读逐渐清晰起来,在课堂上,我仍旧避免一个“全”字,而注重一个“精”字。争取在精巧解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看到文本的另一面。

  • 站点统计:
  • 今日访问:2417 次  |  
  • 本月访问:21418次  |  
  • 访问总数:6439646次  |  
  • 文章总数:3017条

Copyright (c)2003-2007 Allright Reserved 江宁开发区学校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0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清水亭东路1号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