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与汉字文化的融合
2024/11/18 8:28:30  来源:赵慧  字体显示:   阅读:342

论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与汉字文化的融合

吴露露

摘要:文言文和汉字都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通过文言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内涵的体会,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同。所以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加强文言文教学和汉字文化的融合,通过追本溯源渗透汉字文化;依托古籍解读汉字文化;聚集特色领略文化意蕴。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汉字;文化

义务教务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华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同时新课标也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课标鼓励学生欣赏文言文的语言之美和艺术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课标强调文言文教学应该继承传统,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文化,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等。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新课标的指引下,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加强文言文和汉字文化的融合。

文言文和汉字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阅读文言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领略古人的智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表意文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文言文用凝练的文字传达出含义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教学文言文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各位老师所需要认真思考的。

一、追本溯源渗透汉字文化

文言文中使用的汉字属于古汉语,这些汉字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其意义和学生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实词、虚词的古今义讲解清楚,并让学生做好一定的积累,同时汉字常常有一词多义的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追本溯源,帮助学生理解清楚词语的本意和引申义,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文本的含义。

如《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话要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苏轼的思想情感就不得不给学生讲解“闲”的本义和引申义,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闲”的基本含义为栅栏;引申为没有事情,没有活动;但是这个解释并不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苏轼清静、悠闲的状态,所以教师可以进一步给学生讲解,在《说文解字》中,“闲”还可写作“”,意指在门内清闲,远离尘世,通常指一种远离尘世喧嚣,内心宁静平和的境界,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态度。通过这个词的解释,学生对于苏轼自称为“闲人”的情感也更能理解。

又如《岳阳楼记》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将“朝晖夕阴”的“晖”写成“辉”,教师也可以从字形字义上入手给学生讲解。“晖”为“日”字旁,“日”为太阳,所以“晖”指的就是太阳的光,而“辉”是“光”字旁,表示一切光彩,而“朝晖夕阴”意味“早晚阴晴明暗多变”,“阴晴”的变化是由太阳引起的,所以应为“晖”。

再如《周亚夫军细柳》中“改容式车”一句,要想让学生正确理解“式车”,教师需要给学生正确讲解“式”,“式”在这里为通假字,本字为“轼”,《说文解字注》解释为“车舆前也”,在这里作动词,解释为“扶轼”。

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追本溯源,通过字形、字形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正确理解字义,感知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感知古人对语言文字的锤炼,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热爱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依托古籍解读汉字文化

文言文中很多汉字其实在古籍中已经反复出现和使用,对于这些

文言字词教师可以关联所学,联系古籍中的讲解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能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解读汉字文化,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如对刘禹锡《再游玄都观》一文中“寻贬朗州司马”一句中的“寻”字的解释,我们可以联系所学《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解释,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理解,“寻”字解释为“不久”。《醉翁亭记》中“已而夕阳在山”对“已而”一词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周亚夫军细柳》中的“已而之细柳”中的理解。

当然我们所说的古籍,不仅仅指经典图书、文章,也包括经典的成语,学生从小就学习成语,课内成语典故知识的学习迁移到文言文的知识的理解,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汉字文化的理解。

如对于“水落石出”这一成语,很多学生总是不能的理解它的引申义,所以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进一步进行知识渗透。“水落石出”一词出自《醉翁亭记》一句“水落而石出者”,本以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教师可以借助这一解释给学生讲解,在现代汉语中“水落石出”常常用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记忆理解做的比较到位,但是学生往往很难将其灵活运用,对于知识的理解只会死记硬背,所以这种联系古籍典故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师在日常文言文学习过程中需要做好引导,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聚集特色领略文化意蕴

文言文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有很多文言文中的寄寓的文

化内涵流传至今,这些文化内涵在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内涵,通过字词解释,引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

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一课中“君”“尊君”“家君”三者的区别,教师可以从“君”讲起,甲骨文“君”上部是“”,下部是“口”。尹像手执权杖形,一说像以手执笔形,本义是治理;口表发号施令。上下两部分合而会意,表示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之通称。后来随着字词的演变“君”变成一种敬称。而“尊君”“家君”的区别,教师可以通过“尊”和“家”两个汉字进行讲解,从而进一步区分出“敬称”与“谦称”,从汉字中感受传统中华文化。

如《湖心亭看雪》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痴”一字的讲解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超凡脱俗、遗世独立的情怀。“痴”《广韵》丑之切《集韵》抽知切,音螭。痴疵,病也。一曰不廉。《正字通》俗痴字。又《集韵》超之切,音迟。痴?,不达之貌。后世随着字词的演变延伸出“入迷”的意思,我们常见的词语“痴魂”“痴儿女”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我们课感受到古人以字词为载体,所传达出的中华传统文化。所以教师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需要充分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不断渗透中华文化,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领略古人的智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静悦.论古诗字词教学与汉字文化的融合[J].成才之路,2020(01).

[2] 田静.轮汉字文化和初中文言文教学[J].文学界:理论版,2022(04)

[3] 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 [4]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 站点统计:
  • 今日访问:2071 次  |  
  • 本月访问:21072次  |  
  • 访问总数:6439300次  |  
  • 文章总数:3017条

Copyright (c)2003-2007 Allright Reserved 江宁开发区学校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0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清水亭东路1号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