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
南京市清水亭学校 张婧琳
一、夯实语基:筑牢文言文学习根基
(一)梳理整合,实现知识迁移
九年级学生已有一定文言知识储备,教学时要引导他们梳理整合初中所学文言词语。以“若”字为例,从七年级《咏雪》“未若柳絮因风起”,其含义是“如,比得上”;到八年级《愚公移山》“曾不若孀妻弱子”,其含义也是“如,比得上”;再到九年级《唐雎不辱使命》“若士必怒”,其含义是“如果”。“若”这个字的含义、用法各有不同,让学生梳理过去所学进行记忆,能够加深印象,更能帮助学生以旧知解新知。教师组织学生梳理这类高频字词,绘制字词知识图谱,探寻演变规律,加深记忆理解,实现知识迁移。
(二)关联推测,巧妙理解记忆
随着时间的变迁,很多文言词的含义发生很大改变,有的含义消失了,有的含义变得不常用了,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在现代文中也不常见了,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困难。但是,我们会发现,很多词的古义、很多特殊句式在一些成语、常用俗语、词语中依旧保留,学生可以根据这些来进行关联推测,加深理解和记忆。比如常见实词“见”,在不同语境下有“看见”“拜见”“被”等多重释义,而“被”这一含义现代汉语中基本不再使用,而“见笑大方”这一成语中,“见”就表示被动;再如“速”字有个含义是“邀请”,现代汉语中基本不使用这一语义,而成语“不速之客”就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记忆;再如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一语言现象,在成语“诚不我欺”中就有所体现。
另外,我们还可以综合采用自主命题法,思维导图法等方法来帮助学生积累记忆文言知识。
二、读写结合:在文言文学习中锤炼表达
(一)以读促悟,打破文字隔膜
文字的隔膜是文言文学习一大阻碍,而读是化解此难题的关键钥匙。教师要组织多样化朗读活动,从初读时的放声通读,感知文章大致轮廓;到精读时的抑扬顿挫,品味字词精妙;再到复读时的涵泳体悟,领会深层意蕴。如读《醉翁亭记》,可以通过对全文21个“也”字的品读,来读出欧阳修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读出他内心与民同乐的格局,读出他被贬谪时难免的落寞,以及他最后的悠然与旷达。在读《唐雎不辱使命》时,要求学生把握关键语气词的不同处理方法,并依此来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总结人物形象,感悟“士”的精神。
学生在朗读中,仿若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疏通文意障碍,把握行文情感基调。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关注修辞、句式特点,像骈句对仗工整、节奏明快,散句错落有致、灵活多变,让学生领略文言文语言魅力。
(二)随文练笔,落实写作训练
写作训练不能孤立于单元写作环节,要分解融入单篇文言文教学。课堂小练笔是实用手段,学完《邹忌讽齐王纳谏》,可让学生模仿邹忌讽谏技巧,针对校园或班级问题,向老师、班委提建议,锻炼类比说理能力;学《答谢中书书》,安排景物描写小练笔,借鉴文中动静结合、视听交融手法,描绘家乡美景。
如此循序渐进,点滴积累,最终汇聚成完整大作文。当下中考小写作融入各板块考查,日常教学中的随文练笔,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不同文体、情境下的表达技巧,从容应对考试。
三、梳理探究:构建知识体系与主题深度挖掘
(一)人物故事串联,多角度构建知识体系
文言文经典名篇蕴含诸多历史人物及其事迹,这些都是宝贵教学资源。学习《出师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与担当跃然纸上;《岳阳楼记》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熠熠生辉。教师讲授时,不能仅停留在字词疏通,以及单篇的教学中,而是可以把类似主题的文本、人物、故事等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横向构建知识体系,从不同角度来整理所学知识,多方面运用。比如《出师表》的诸葛亮,《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唐雎不辱使命》的唐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邹忌,《陈涉世家》的陈胜、吴广,他们都可以纳入“士”这一话题之下,在这个话题中,可以衍生出创意写作,让学生探讨“士”的形象特点;可以衍生出文言文对比阅读,让学生探讨他们之间形象的异同;可以衍生出思辨性阅读任务,讨论“唐雎”形象的真实性;这些材料,更可以整合成议论文素材,学生写议论文常因论据匮乏、陈旧而苦恼,积累文言文中的人物故事与精神,能充实素材库。
(二)主题探究拓展,多挖掘丰富文化内涵
文言文教学不能局限于单篇解读,要在主题统领下,串联相关作家作品,挖掘深层文化内涵。学完古代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的文章,顺势拓展至近现代闻一多、鲁迅,当代屠呦呦、钟南山、袁隆平事迹,探究不同时代“担当”的表现形式与价值。
组织主题研讨活动,让学生分组搜集资料、分析解读,上台分享成果。这既能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又培养团队协作、信息搜集与表达能力,使其汲取多元精神滋养,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四、拓展质疑:接轨课外与提升思维品质
(一)课内外衔接,拓宽知识视野
中考文言文多考查课外篇目,教学需注重课内外结合。课堂上,适时引入课外文言短文、经典片段,篇幅无需长,重在拓展阅读技巧与知识应用。如讲完《陈涉世家》,引入《史记》中其他列传片段,对比人物命运、行事风格;学完诗词体裁文言文,推荐学生阅读《唐诗三百首》《宋词选》相应篇目。
若课时紧张,布置课后拓展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批注、撰写心得,定期交流分享。借此让学生熟悉不同题材、风格文言文,积累阅读经验,增强语感,应对课外文言文游刃有余。
(二)培养质疑精神,锤炼思辨能力
当下考试重视高阶思维,教学要培养学生质疑与思辨能力。教师抓住教学契机,引导学生突破课文局限,理性思考。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将王阳明“格竹”作反面例子,教师可启发学生:王阳明“格竹”旨在探究事物原理,虽未成功,却彰显古人求知热忱与探索精神,并非一无是处。
组织课堂辩论、观点碰撞活动,针对文言文中争议话题、多元解读,让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撰写思辨性小论文,围绕文言文观点、人物行为展开剖析,在质疑与论证中提升思维逻辑性、批判性,契合中考考查趋势。
结语:九年级文言文教学面临毕业考试挑战,任务艰巨。教师秉持夯实语基、读写结合、梳理探究、拓展质疑理念,全方位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潜能。如此,学生方能扎实掌握文言知识,锤炼读写与思维能力,在中考文言文战场脱颖而出,为语文素养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带着丰厚文化底蕴迈向更高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