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域下说明文教学的设计思考
——以《望京地标推荐手册》为例
江宁开发区学校 丁晨曦
一、说明文: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天选之子”
1、跨学科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依据不断提升的内容和整合程度分别设置了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而跨学科学习就被分配在第三个学习任务群中,即“拓展性学习任务群”。“本学习任务群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连接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展开实践活动,围绕学科学习,拓宽语文学习领域和知识应用领域,同时围绕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展开阅读、梳理、探宄等活动,在活动中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性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对跨学科学习的基本要求,其实也向我们规定了此项目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学生展开跨学科学习时,应能链接学习或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完成教师下发的创意性策划活动,学会收集、整理材料,并整合成相应的学习成果。
2、说明文
接着纵观语文课本,我们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篇目都适合完成跨学科学习的任务,虽然语文科目有工具和人文两大属性,但大多数篇目的语文指向性较为强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为了完成原本的教学任务,大多带领学生沉浸于语言文字的海洋当中,无暇顾及超越篇目的其他知识选项。但是在文学问题中,却有一类篇目,有天然的优势,十分适合完成跨学科学习的任务,它就是说明文。
说明文在教材中采取的是集中编排的形式,主要集中在八年级上下两册。这些篇目大多类型多样,文本内容里涉及到的跨学科知识点也异常丰富。有的设计到传统文化的知识,包含育人功能,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国石拱桥》,作者茅以升用他精巧的语言,不仅介绍了关于桥梁的专业知识,字里行间渗透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显而易见的。有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适当的时期教会他们观察、记录乃至实验。比如八上第五单元的《蝉》,课文在关注作者是怎么样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客观记录了的生长规律和习性。
总之,八年级丰富的说明文阅读资源,给老师提供了大量可以供选择和设计的案例,给跨学科学习在说明文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具体编排情况见表1。
单元 | 题材 | 课型 | 课文篇目 |
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
事物说明文 | 教读课 | 《中国石拱桥》 |
教读课 | 《苏州园林》 | ||
自读课 | 《蝉》 | ||
自读课 | 《梦回繁华》 | ||
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
事理说明文 | 教读课 | 《大自然的语言》 |
教读课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
自读课 | 《大雁归来》 | ||
自读课 | 《时间的脚印》 | ||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 事物说明文 | 自读课 | 《核舟记》 |
表1
所以,说明文不愧为跨学科教学的天选之子。
二、跨学科视域下说明文教学设计策略
虽然说明文当中跨学科资源异常丰富,但是如何使用这些资源,并把它们合理的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却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源于此,我以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余萍的课例《望京地标推荐手册——探寻地标折射出的文化风貌》为例,谈一下我对跨学科视域下说明文设计思路的一点思考。
1、前测、筛选,找到适合教学的交叉点
说明文选文跨学科资源丰富,以八年级为例,就文本作者而言,他们大多是某个学科或领域的专家,比如《大自然的语言》作者竺可桢,是气象学家,地理学家。《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作者阿西莫夫,是美国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就文本内容看,大多涵盖不同主题,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自然,科学,地理,历史,建筑等等。具体学科交叉点见表2。
教材 | 类型 | 篇目 | 话题 | 跨学科的联结点 |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
事物说明文 | 《中国石拱桥》 | 建筑 | 1.历史:中国桥梁发展史、古今桥梁的对比 2.建筑学:桥的建筑特点 3.地理:中西桥梁的对比、地域差异对桥梁的影响 4.美学:桥梁美学赏析 5.物理学:桥设计的力学原理 |
《苏州园林》 | 古典园林 | 1.美学:园林鉴赏 2.地理:中外园林比较、中国南北园林比较 3.历史:了解园林的渊源、演变、发展的规律及其特征 | ||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 人民英雄纪念碑 | 1.历史:了解中国十大纪念碑、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始末 2.建筑学:纪念碑的建筑特点 | ||
《蝉》 | 昆虫 | 1.生物学:可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蝉为何蜕皮等 2.音乐:不同或同一昆虫、鸟兽叫声对比,对声音进行辨析 | ||
《梦回繁华》 | 绘画 | 美学:赏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北宋的历史 | ||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
事理说明文 | 《大自然的语言》 | 自然 | 地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气候学: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并据以推测其原因和趋向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灭绝 | 1.地理:大陆漂移假说 2.历史:恐龙的有关历史记载 | ||
《大雁归来》 | 雁群生活习性 | 地理:南北地理环境的差异生态学:野生生物的关爱 | ||
《时间的脚印》 | 岩石记录时间 | 化学:化学实验岩石的变化 |
表2
如此众多的学科交叉,教师在教学时切记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而应精确筛选,找到学科之间的联结点。比如《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文本中除了关于桥梁的建筑知识之外,还有一些关于物理的力学知识,这些内容,需要等到学生高中时才会涉及,如果在课堂上强硬跨物理学科进行教学,学生接受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结果反而本末倒置,应果断舍弃。余萍老师的《望京地标推荐手册》这篇课例中,教师精选了与语文学科相关的地理、历史、美术等学科,以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地标在城市公共生活中的文化意义为研究内容,从不同维度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区,同时结合自己的考察研究,得出有益的结论。让学生去设计望京地标卡通形象、望京地标推荐手册、望京地标游览路线,为深入了解望京地区的发展提供独特的视角,就不失为一次有效的尝试。
2、找寻、定位,明确教学主题的串联线
跨学科教学的整体过程不能过于散漫,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会儿涉及到这个学科,一会又涉及到那个学科,整个课堂就会变得四分五裂。那么。如何找到一条串联整体的主题线,或者主线任务呢?首先,教学主题的确定可以结合两个方面,一是结合具体的文本,二是综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教学主题下又可以分为小的子主题,以教学主题为基点,由此设计多个驱动性任务,生发探究性活动,组成任务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驱动链条,对于文本知识进行重新编排,从而融合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学科知识在同一主题下发生的奇妙的化学反应,以余老师的做法为例:
余老师的这则课例中,其实题目就是主线任务,“地标推荐手册”的制作,是在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学习之后,本单元的三篇文章,说明对象都属于建筑类和景观类,为跨学科学习奠定了基础。整个手册的内容包含地标推荐卡及推荐路线,《我与望京地标的故事》文集,望京地区时间发展轴等,完成不同的环节都需要学生不同的能力,推荐望京以及路线的设置,需要学生利用地理知识搜集望京过去和现在的发展情况,城市变迁;而文集的创作和时间发展轴的制作则需要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回顾望京史上发展的种种。这所有的活动都有“地标制作手册”这一条线串联着,使学生始终不会偏离语文学习的轨道。
3、实施、评价,关注教学成果的展示面
首先,所有的前测和筛选或者主题的设定,都是为了最后的实施而准备。在把跨学科知识融入科学知识讲解过程中时需要注意结合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需要把握说明语言这一根本特性,坚守语文学科的语言立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基于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说明文教学,其最终落脚点不仅仅是科学精神的探寻,还应包括语用能力的提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从相关学科中搜集资料,认识其他学科并更好地体会学科之间的联结性和整合性。从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出发,结合学科知识,对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理解,加深对社会的认知。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写作提炼自己的真实想法。其次,关注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也是对学生展开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写作水平来判断其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情况。
在余老师的课例中,语文素养的提升贯穿始终,望京推荐卡的设计,不仅需要学生结合背景了解相关知识,更需要学生在推荐时做到语言的连贯、流畅并富有美感,具体成果展示如下:
除此之外,望京卡通图标的设计,也不仅仅包含美术的知识,更有陈述设计理由,填写设计说明等:
其实这种训练就是一种片段式的写作,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避免学生产生疲惫感。同时也是课堂成果的展示。王跃平老师曾经说过,在跨学科教学中要注意“果盘”和“果汁”的问题,我们经由教学最后呈现的,不该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版块,而应该汇总整合,以成果的方式呈现。
最后,说明文的跨学科教学研究需要结合相应的教学评价方式,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为依据。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评价方式,结合不同学情、说明文文体及跨学科的边界,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表,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余老师课例中的评价形式主要以评价量表的形式展开:
评价项目 | 评价指标 |
地标选择 | (1)属于地理方位标志物、地标性建筑或地标景观中的一类 (2)与望京地区历史发展某一阶段特点有紧密联系或具有代表性 (3)获得望京地区居民认可,对地区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
推荐卡设计 | (1)版面设计简洁、大方,主题突出 (2)图文并茂,所选择的图片能突出城市地标的外形特点、设计理念 |
路线选择 | (1)路线规划合理,不绕行,不增加交通压力 (2)主题鲜明,体现望京地区发展历史的特点 |
路线说明 | (1)文字简明扼要,突出望京地标特点 (2)解说清晰,能给参观者明确指引 (3)语言生动,能激发听者兴趣 |
其重点是引发学生的反思与思考。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会影响学生下一阶段的思维能力。
余老师的这则课例设计主题大小适中,能够自然巧妙地整合多学科知识,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聚焦望京地标,可以沟通课内与课外学习。本跨学科学习活动安排在八年级第一学期,将课内事物性说明文的学习和课外生活地域的考察有机结合起来。跨学科学习的内容既要丰富灵活,又要实在精准,这样才能把提升综合素养落到实处。选择望京地标作为探究内容,有利于学生将课内形成的说明文读写能力迁移到课外,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余老师没有简单地选择“望京地区风貌”作为探究主题,而是精心选择了“望京地标”这一主题,既与《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课文形成呼应,也与学生的日常紧密联系。
我们的一线教师都希望说明文的教学摆脱过于重视知识性传授的桎梏,注重学生的真实问题,引导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学语文、用语文,进而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的价值观、品格和关键能力。而二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可以助力说明文教学提质增效,基于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说明文教学是中学语文课程中的一次大胆尝试,以上也是我一点小小的看法,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