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古诗词跨学科教学 ——以苏轼专题诗词教学为例
2024/12/17 10:49:04  来源:赵慧  字体显示:   阅读:1059

浅谈初中古诗词跨学科教学

——以苏轼专题诗词教学为例

学校:江宁开发区学校       作者:潘婕

一、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的背景和现状

(一)背景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基本原则部分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完善综合课程科目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为落实课程方案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绝大部分学科类课程都设置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语文学科将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列入正式课程内容。

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篇目占比较大,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影响。诗人叙写的古诗词融合了其他学科内容,因此,古诗词教学选择利用其他学科资源组织跨学科教学,具有较高价值:一方面,联结跨学科内容增强古诗词学习的厚度,另一方面,整合学科资源可以延展古诗词教学的广度。

(二)现状

   目前,就笔者的观察与调查,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的现状大致如下:大部分教师认为古诗词跨学科教学对于古诗词学习有较大助益,古诗词跨学科教学中较常跨的学科分别为历史、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等;但实际教学中仍只有少数教师使用跨学科教学,即使使用跨学科教学的方式也往往只是一笔带过,较少进行具体讲解及深度融合;而大多数老师认为跨学科教学难以实施的原因大致如下:缺乏系统指导、学生基础薄弱、教师整合能力有限、学生积极性不强以及所跨学科不确定等等问题。

二、初中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策略建构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就古诗词跨学科教学提出以下策略:

1.坚持古诗词跨学科教学适时、适度、适量跨学科的原则;

2.明确古诗词为主体、找准学科融合点的跨学科教学意识

3.了解学生跨学科学习的学情(学生的学习风格、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

4.以跨学科教学方式设计学习活动

三、苏轼专题诗词跨学科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了解苏轼的人生踪迹和解读其在黄州的诗词,认识被贬黄州时的苏轼如何平衡自己的遭遇,感受苏轼的心境变化,理解苏轼在黄州的突围。整个教学过程,是基于苏轼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诗词,以苏轼黄州诗词的心态转变为驱动性问题,跨学科整合相关教学资源设计苏轼的黄州诗词专题教学。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查阅相关文献和视频材料了解历史背景,展示苏轼的人生经历、提高学生对苏轼的了解,培养学生提炼信息和整合资料的能力。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黄州时苏轼诗词的风格、意象和情感,提高自身的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讲述、绘画、书法、朗读等活动培养在团队合作中运用历史、美术、音乐等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理解苏轼在黄州期间的情感蜕变,感受苏轼不惧风雨、乐观旷达的情怀,从而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

【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

篇目

初中教材中苏轼黄州诗文

《记承天寺夜游》

《卜算子·黄州鼎慧院寓居作》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其他代表性黄州诗词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东坡八首》《临江仙》等

相关文学书籍

林语堂《苏东坡传》第十四至十六章

余秋雨《东坡突围》

莫砺峰《漫话东坡》第七至八章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关于苏轼部分等

相关影视资源

央视纪录片《苏东坡传》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

表1:学习资源

【教学过程】

活动1:相知相识

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在课前收集整理资料,汇总形成小组成果,最后在课上进行展示,每小组的展示和解说时间为十分钟。

①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制作苏轼宦游简图或简表,向同学讲述历史中苏轼一生的升迁及贬谪情况。②关注在黄州的苏轼,重点解说苏轼贬谪黄州的历史背景“乌台诗案”,从宋代专制集权背景下分析苏轼被贬原因。

IMG_5676
苏轼贬谪经历
图1苏轼足迹图                           图2苏轼迁谪概览

【成果展示】

政治背景: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起变法,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变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青苗法在执行时,部分地方官员强制农民借贷,导致农民负担加重,引起了许多人的反对,朝廷逐渐形成了支持变法的新党和反对变法的旧党,两党之间纷争不断。

人物背景:苏轼性格直率、豪放,不畏权贵,敢于直言不讳,对他认为不合理的事情会毫不避讳地表达批评。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站在旧党一方,写过《议学校贡举状》《上神宗皇帝书》《再论时政书》等文章,反对变法。他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职时,所作的诗文有很大一部分是讥讽时事,尤其是新法的弊端。

“乌台诗案”历史由来:

起因: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调任湖州知州,按照惯例向皇帝上《湖州谢上表》,他在表中称自己 “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语句被新党中的御史们抓住把柄,认为他是在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讽刺政府。

发展:何正臣、舒亶、李定等御史纷纷上奏弹劾苏轼,他们从苏轼的诗文中断章取义,摘取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等句,认为苏轼“怀怨天之心,造讪上之语”,罪行严重。宋神宗下令将苏轼追摄到京,交御史台根勘所审讯。御史台上常有乌鸦栖宿,以后乌台即代指御史台。

结果:苏轼入狱后,朝廷下令收集他曾任职地方的诗文送审,李定等人继续从诗文中寻找所谓的“罪证”。在审讯过程中,苏轼起初隐晦不说情实,后来承认了部分讥讽诗词的创作意图,但强调本意是出于对国家大事的关心而非反对新法。最终,在多方营救下,苏轼免于一死,当年十二月结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因诗得祸,故苏轼的此次遭遇成为“乌台诗案”。

活动2:以画会友

(1)老师示范为教材中苏轼的两首词《卜算子》配插画的要求,为学生制作诗词插画提供思路。制作插画前,师生共同拟定诗词配图评分表。如表2。

(2)
插图可以借用网上与苏轼相配的表情图,也可以是自己奇思妙想手作的图。示例:图3是苏轼《初到黄州》中的句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

图3: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互动

形式

评价项目

得分

诗词

配图

构图:呈现诗词内容(20 分)

色彩:画面生动丰富(20 分)

细节:真实有感染力(20 分)

创意:有趣独特(20 分)

故事性:体现作者心境(20 分)

表2:诗词配图评分表

(3)小组内互相评鉴成员的作品,提出改善意见,学生优化后,小组内择优推荐一名在班上分享。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展示并解说词,小组间互相评鉴,在不断优化中促进学生对苏轼黄州诗词的理解,从而把握苏轼在黄州诗词的意象、情感、风格。

【成果展示】

图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解说词

卜算子3

当漏壶中的水滴尽,意味着夜晚已经很深,周围一片寂静。在这个深夜,人们都已入睡,世界仿佛只剩下作者一人。图片的夜深、孤月,清冷的色调符合作者诗词中营造出的清冷、孤寂的意境。这张图片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孤独的思考。

活动3:书写心境

通过解读苏轼相关书法作品的材料,请同学们制作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变化书画作品,绘画作品上呈现所选诗词的书法作品,选择合适的字体表达所选苏轼诗词的情感。

(示范解读)苏轼贬谪黄州的五年时间,是其一生命运、观念发生大转变的一段时期。这种转变使得他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苏轼现存书法作品来看,有学者认为其书风的转变也应当始自黄州。

苏轼黄州书法作品

字体

历史时间

心境解读

《梅花诗帖》

狂草

这件作品的书写时间发生在苏轼刚出狱之后。

该作品为苏轼被贬黄州途中所作的《梅花诗帖》。大致可以看出苏轼由对新法一派强烈不满而来的压抑、愤懑、悲凉的心情,转化到艺术上即是对传统的大胆反叛。

《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

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刚到黄州寄居定惠院之东时所作。

这是作于黄州定慧院的作品《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整幅作品不修边幅,修修改改、涂涂抹抹,点画一片狼藉,宛如乱草丛生。这种书风也正好应证了作品内容所反映的苏轼刚到黄州时那种惊恐、落寞的心境。

《前赤壁赋卷》

楷书

文章作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书法写于元丰六年(1083)初,这也是苏轼到黄州的第三个年头。

此时,佛教的思想对苏轼产生影响,其作品发生突变,作品《前赤壁赋》由晋人“风味”之碍逐渐转为通体透达,由刻意摹仿的“外求”表现转为真正“抒情写意”的“份内”行为。

《黄州寒食诗帖》

行书

元丰五年(1082),即到黄州后的第三年所作

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显得平和、规矩,属于逐渐远离刻意摹仿、真正关于“份内”的“抒情写意”之作。作品清楚地描述了自己当时落魄潦倒的困苦窘境,与被监视的无奈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但经过佛教思想的过滤,得到的便是另一种带有追求空阔无碍的平和心境。

表3:苏轼黄州书法作品解读

词文

解读心境

字体

作品展示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绘毫事, 尚费官家压酒囊。

——《初到黄州》

死里逃生、

悲中带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凄凉孤独、

悲从中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超然物外、

旷达闲适

表4:书写心境

活动4:声入人心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活动。

学生将在活动2中选择的诗词进行朗诵,小组根据诗词选配适当的纯音乐

(古典乐器伴奏)、背景图(活动2、3)、制作PPT或小视频,也可创编舞蹈,表达对诗文的理解,增强朗诵效果。

(2)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诵读评比

根据评价项目选出优胜者,小组内的优胜者作为代表在班级里展示评比,班级的诵读比赛,老师当评委,评出最优组。评价标准如表5

演绎形式

评价项目

得分

诗词朗诵

是否脱稿,是否准确地、流利地朗读诗词(20

有节奏、停顿、轻重以及抑扬的变化(30 分)

表情、动作、体态等技巧恰切表现诗人情感(30 分)

创编的内容(配乐、图画)跟诗文意境吻合。20分

5诗词朗诵评价表

课后作业

为苏轼在黄州期间的诗词心境的转变写一篇文学短评,并思考,这种心态对你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启发?

要求:

① 写出对作品背景的理解、分析与评价;

② 写出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点、情感等;

③ 由小见大,从细微处入手;

④ 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作答。

(二)反思

   综上,上述设计验证了依据所提策略进行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的可行性,古诗词跨学科教学,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能够促使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小组合作探究和交流中提炼问题解决的办法,又能促进学生在不同学科内容和方法的交叉和渗透中开阔视野,同时提高学生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都展现了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的整体育人优势。

  • 站点统计:
  • 今日访问:1150 次  |  
  • 本月访问:43020次  |  
  • 访问总数:6461248次  |  
  • 文章总数:3017条

Copyright (c)2003-2007 Allright Reserved 江宁开发区学校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0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清水亭东路1号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