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小衔接视角下初中散文类课文教学研究
2024/12/17 10:53:21  来源:赵慧  字体显示:   阅读:87

初小衔接视角下初中散文类课文教学研究

南京市礼尚路学校 盛澜

义务教育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有着统一性与连贯性。在《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表示:新的课程标准“加强了学段衔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小学与初中常常会出现“断层”现象,使得学生难以快速适应初中语文的学习。但是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们提升文学素养,感知语言文学魅力的重要学习阶段。衔接的不足加上课本选文难度的提升,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文即以现代散文为切入点,从初中语文学习的角度探索课文教学的初小衔接。

关键词:初小衔接;初中语文;散文教学

“散文”这一文体名字的确立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但随着文体的演变,语言的发展,到了中国近现代,散文成为了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杂文、小品、短评、随笔、速写、通讯、游记、报告文学、书信、日记、回忆录等。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散文选材范围广泛,写作的方法结构也自由多样。因此,对刚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学习起来较有难度。而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即是以《春》和《济南的冬天》为代表的散文单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语文的文本难度,也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新学段的散文学习,本文将分类别对散文教学的小初衔接进行研究。

一、散文类课文教学小初衔接的意义

(一)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已经成为全社会对教育的共识。但是落实到实际操作环节,仍然不可避免的出现“唯分数论”的情况。尤其是进入初中后,学生就开始直面“中考”这一压力,一切学习目标都向中考“看齐”。[[1]]就散文学习而言,当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其文体特点与文本内涵时,对于散文的学习难免落入到死记硬背答题道路,在考卷上努力凑答案只为得分的应试教育窠臼之中。这显然不符合“核心素养”中对于学生“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要求。在这一现状的影响下,教学模式衔接断层,教学内容跨度过大,不能准确把握学情,忽略学生知识接收的规律等负面情况均有可能出现。长此以往,学生甚至会失去对于语言文字学习的兴趣,这对“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无疑是雪上加霜。而加强中小学的知识衔接,可以帮助学生顺利适应从小学到初中的变化,使得学生将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符合社会对于学生素养的要求。

(二)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和提升也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这是不可逾越的。散文的学习也是如此。关注散文教学的小初衔接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六年级到七年级之间的学习断层,使知识的学习真正遵从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

(三)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

进行散文教学的初小衔接教学,要求教师增强衔接教学的意识,初中和小学教师之间也需进行更多的沟通与交流。这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前后脱节,也能避免初中教师对旧知进行过于简单的重复教学。有效的衔接交流有助于提升初中教师对于九年一贯制教学的全局把握,了解学生的学情,更有针对性的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散文类课文教学的小初衔接教学研究

(一)借物抒情类散文

小学《丁香结》与初中《紫藤萝瀑布》

《紫藤萝瀑布》一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一篇经典的借物抒情类散文,宗璞以其细腻的文笔,切身的感悟,完成了人与花命运的关联,体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而《紫藤萝瀑布》并不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宗璞的散文,在小学六年级时,学生们就学过了宗璞另一篇同类型的散文——《丁香结》。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这两篇课文联系起来,让学生回忆在小学学习《丁香结》时,教师教授的作者生平信息和品读散文的方式。一来可以让教师知道学生对于作者宗璞和借物抒情类散文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更好地根据学情调整教学。二来让学生在回忆中潜移默化地将两篇课文联系起来,便于在后面的课文学习中完成知识的迁移。

在中学课堂上,讲授《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永远绕不开的一个主题就是宗璞的“花草情”,并借由花草完成作者对于生命与生活的哲思。[[2]]而对于作者情怀这一知识点,一直是语文老师们头疼的授课内容。因为凡是“情结”“情怀”类的体悟,往往都会带有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宗璞在文中,运用多处比喻来极写紫藤花开得“盛”,表面上看,这是在写紫藤花开的繁盛,像“瀑布”,像“紫色的大条幅”,但从深层次的情感来考虑,“盛”不仅有植物茂盛的内涵,更有“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旺盛的生命力,由此形成了“花期”与“人运”的相互照映,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意涵。[[3]]这就是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是作者对个人生命经历的独有体验,由“花”到“人”,使得“花样”和“人生”产生新的交叠。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段从“写景”到“抒情”的转变,我们可以引入小学课文《丁香结》。《丁香结》中由“花结”到“生命哲理”的内容,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也是教师讲授的重点内容。《丁香结》中宗璞由丁香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恍悟果然是丁香结。“结”既写出了丁香的样子,又让作者联想到人生的结。“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4]]而它也与《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而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抒情哲思异曲同工。将小学课文《丁香结》作为学习支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紫藤萝瀑布》的抒情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完成了初小新旧知识的衔接,掌握了同类文本知识的关联。也使得教师的借物抒情类散文文本教学变得更容易推行。

(二)借景抒怀类散文

小学《草原》与初中《济南的冬天》

“鲁郭茅巴老曹”。作为近代著名作家之一的老舍,他的散文作品也同时被选入了小学与初中的语文教材当中。六年级的第一篇课文,即为老舍的《草原》。《草原》一文可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写草原优美的景色及其带给人们的乐趣;另一部分是写作者和同行者们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欢迎和款待。[[5]]其中写景部分的语言大气质朴,平白如话却字字珠玑,将草原上壮丽辽阔的景色通过语言文字呈现在我们面前。在学生通过小学的学习,对老舍写景散文的语言特点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初中阶段教师带领学生品味《济南的冬天》写景语言的“白描”手法时,就可以建立在小学阶段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上了。将学生对于散文语言的理解从语言层面的“平白如话”提升至“白描”这一表现手法的运用。将初中的课文与小学的课文联动,能够在实现初小衔接的同时,让学生能运用更多已知优秀的文句示例去理解新学习到的概念。

不仅是表现手法的学习,在老舍先生的写景散文中,“想象与联想”也是常用的语言表达方法。在南京市2023年七年级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中,曾出过这样一道题:

老舍先生说,看风景的普通原则就是把风景放在想象里浸润着。请结合本文和下列语句,说说他是如何发挥想象欣赏、描写景物的。

①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老舍《草原》)

②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老舍《济南的冬天》)

这一题很好的体现出初小散文教学衔接的思想。即用“想象”和“景物描写”两大共同点将初小两篇课文联系起来,并让学生进行分析。在此质量监测前,学生还没有进行过初小衔接。根据本次质量监测专题反馈会上提供的数据,本题平均得分率仅为33.7%,其中完全不得分的学生占17.6%,得满分的学生仅有1.2%。可见,没有经过小初衔接的学生,很难讲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并进行答题的。但是在讲解时,当教师帮助学生回忆《草原》中想象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运用后,再让学生用相同的方法去分析《济南的冬天》中运用想象手法的选句。即使是在质量监测中完全回答不出要点的学生,也能根据小学学到的“想象”手法有关知识进行一些迁移,对《济南的冬天》中相关的语句进行解析。可见,学生们不是空着脑袋来到课堂的,他们脑中有已有小学语文相关知识的基础,在初中语文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利用小学的知识作为基础,做好初小衔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人物传记类散文

小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与初中《回忆鲁迅先生》

人物传记类散文,是我们了解一个人物的一把钥匙。对于鲁迅这一伟大的文学家,我们已经学习过不少他的作品。但是鲁迅先生本人是什么样的,我们还需要从人物传记中进行细致的了解。小学课本中,选取了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所写的散文《我的伯父鲁迅》。而在初中课本里,则选取了鲁迅先生的学生,作家萧红所写的《回忆鲁迅先生》。在初中老师教授萧红所写的这一散文时。可以将两篇文章结合起来,进行一次对比阅读。看一看侄女视角和学生视角下的鲁迅先生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在现阶段的小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从历史人物层面了解鲁迅先生,在对《我的伯父鲁迅》进行教学时,往往会从“伯父不仅仅是伯父,也不和任何人的伯父一样”切入,盯住“也不和任何人的伯父一样”这一点,突出鲁迅先生的伟大光芒,强调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6]]对于他作为“伯父”的温情一面往往讲述的较少,仅仅大体概括一下文中写到的事件,再用几句话带过。小学生由于刚刚接触鲁迅这一人物,小学语文老师的这一授课方式有助于学生最大程度上站在人物贡献、历史价值角度快速了解鲁迅。是符合新课标中对于“革命文化”教育的要求的。

但是初中课文《回忆鲁迅先生》则主要从生活细节和交往细节中介绍和记录鲁迅先生,从一件件生活小事中体现鲁迅先生温暖、细致、善良和真情的一面。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的提升,阅读能力的加强。他们能够理解人物的多面性,在教授萧红笔下的鲁迅先生的同时,提醒学生联系周晔笔下温情的“伯父”,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鲁迅学生作为家人和恩师的温情一面。使学生能够更全面,更丰富地感受到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

三、散文类课文教学的小初衔接注意点

(一)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学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细致入微的教学模式,升入初中后无法立刻适应注重自主学习体悟式的教学模式,对初中的学习没有准确认识。例如在散文教学上,初中教学内容上对于语言的赏析更深入,情感的把握更细致;但是对于语言文字基础的教学较小学则有所减少。面对这种落差较大的教学模式,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难免会产生心理、情绪上的波动。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在学科上做好衔接工作,帮助学生正确看待问题、调整心态,对初中语文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教学中逐步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二)注重学情

小初衔接教学的深浅程度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调整。如果学生对于初中语文教学适应较好,教师在教学中则可以减少对小学知识的回忆,适当提升难度。反之,则需要教师更加注意在小学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逐步引导学生达到初中语文知识的高度。

(三)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课程排课量较多,知识较简单,学生基本依靠记忆就可以掌握当天所学的知识,但是到了初中学科增加、语文课程相对减少,学习内容难度提高、教学节奏紧凑,学生仅靠之前的被动学习、机械记忆已然无法适应初中的教学节奏。同时初中语文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在衔接阶段注意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感悟、比较等思维能力。像学习数理化学科一样让学生建立起一种完善的“学科能力”。使得学生习得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能够适应初中语文的学习。

初小衔接是一项系统、长期的任务,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努力寻求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使学生能更好的进行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学习。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基于小学再往前“跨一步”,帮助学生实现语言文字能力的进阶。

参考文献:

【1】陈志涵. 初小衔接视角下七年级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研究[D]. 陕西理工大学,2023.

【2】万靓靓,佘一清. 赏一树花开 悟人生真谛——《紫藤萝瀑布》审美教学方法探析[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8)

【3】曹会戈. 命运交织的"花样""人生" ——《紫藤萝瀑布》中的映照艺术杂谈[J]. 语文天地,2022(8)

【4】 吴少兰. 让愁绪开出"美"的花朵——散文《丁香结》的文本解读[J]. 语文教学通讯,2023,1258(24)

【5】 谭雪秋. 《草原》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J]. 文渊(小学版),2018(11):766.

【6】石文静. 被忽略的伯父,被忽视的笑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浅析[J]. 中国教师,2012(6)


[[1]] 陈志涵. 初小衔接视角下七年级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研究[D]. 陕西理工大学,2023.

[[2]] 万靓靓,佘一清. 赏一树花开 悟人生真谛——《紫藤萝瀑布》审美教学方法探析[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8)

[[3]] 曹会戈. 命运交织的"花样""人生" ——《紫藤萝瀑布》中的映照艺术杂谈[J]. 语文天地,2022(8)

[[4]] 吴少兰. 让愁绪开出""的花朵——散文《丁香结》的文本解读[J]. 语文教学通讯,2023,1258(24)

[[5]] 谭雪秋. 《草原》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J]. 文渊(小学版),2018(11):766.

[[6]] 石文静. 被忽略的伯父,被忽视的笑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浅析[J]. 中国教师,2012(6)

  • 站点统计:
  • 今日访问:1039 次  |  
  • 本月访问:42909次  |  
  • 访问总数:6461137次  |  
  • 文章总数:3017条

Copyright (c)2003-2007 Allright Reserved 江宁开发区学校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0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清水亭东路1号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