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赋能:构筑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新”模式
——以八上第一单元“新闻·活动·探究”为例
南京市礼尚路学校 徐明雯
一、以单元任务为原点,绘制“新”蓝图
八上第一单元为“新闻·活动·探究”单元,极其适合采用单元整体教学。原因有二:一、单元设置。本单元主要围绕新闻阅读与写作展开并设置三个任务,分别是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其中阅读新闻有不同体裁,包括消息《消息二则》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新闻特写《“飞天”凌空》,通讯报道《一着惊海天》,新闻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等不同类型的新闻作品。口语交际部分又涵盖“讲述”这一要求。二、学生情况。初中学生还未系统地接触过新闻这一文体。对于刚升入初二的学生来说,这是初次接触,因此一下子想要理解掌握还有一定困难。只能是结合课文,再辅之以相关练习,层层深入,在单元整体教学中,逐步巩固、发展、掌握。
值得注意的是本单元教学的时间。伴随着2024年巴黎奥运会精彩赛事落下帷幕,学生也结束了暑假生活,迎接开学,走入新学期。因此本单元教学可与本届奥运会和开学相关事宜相结合,更贴近学生生活,开展“新闻·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
本单元教学设置“学校开辟校报专栏”这一情境,分为三个课段进行教学。
课段 | 新闻阅读 | 新闻写作 |
一 | 《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 与任务三中“写消息”结合 |
二 | 《“飞天”凌空》、《一着惊海天》 | 与任务二“新闻采访”结合 |
三 |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 与口语交际“讲述”结合 |
基于新课标中对于“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要求,本单元教学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加工特点的素材来创设真实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
二、以课内外融合为支点,开展“新”体验
(一)精讲深研——“实”课堂
不同体裁的教学重点也是不一样的。但有的老师往往不加以区别,不管课文是哪一种类型,其教学内容都离不开对语言、内容和情感的探索,把教学变得单调乏味且没有针对性。由于教学内容的缺乏,学生往往不能准确地分辨出具体的文体。
就拿新闻作品的教学来说,怎样抓住新闻作品的文体特点,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使学生们能够准确地掌握各种体裁,也是老师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难题。
以本单元为例,在单篇教学之外,还可以运用比较法,找出各种文体之间的差异。比如设计了一张比较表,让学生们自己填写,这样可以让他们对各种类型的文章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二者的不同,将学生所构建的知识系统划分开来。
在设计表格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角度:
篇目 | 对比 | ||||
体裁 | 时效性 | 篇幅 | 主要内容 | 表达方式 | |
消息二则 |
|
|
|
|
|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 |||||
“飞天”凌空 |
|
|
|
|
|
一着惊海天 |
|
|
|
|
|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
|
|
|
|
|
当然,在以群文阅读的方式进行比较阅读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比较视角,但最重要的是具有对比意识。将新闻作品的风格特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不仅能完成文本的教学,还能使学生对各新闻体裁的印象更加牢固。
总之,老师们在设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时,可以强调各种体裁的主要特点,特别是要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尤其不同于其它体裁的特点,这是应着重于教授的内容,而非千篇一律的文字和内涵。有时候,学生表面上已经掌握了新闻的风格特点,但其实只是“过江之鲫”,对此一无所知。
(二)拓展延伸——“创”新能
教材中编选的课文虽然经典,但往往受限于时代背景和时效性,难以全面反映当代社会的新闻动态和热点问题。为了拓宽学生的新闻视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一系列策略来挖掘和整合丰富的新闻教学资源,“1+X”阅读模式便是一个十分有效的策略。
“1+X”阅读模式常常见于文学性文本的教学,其实将它融入新闻教学又何尝不可。教师从教材中选取一篇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经典新闻文章作为“1”,精选多篇来自不同媒体、不同角度的关联新闻文章、评论、深度报道、视频资料等作为“X”。另外,当学生被赋予自主选择关联新闻资源(“X”)的权力时,他们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他们会主动寻找与核心文章(“1”)相关联的素材,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注意到新闻的结构要素,如标题、导语、正文、背景、结论等,并在对比和分析中加深对这些要素的理解。
如选择“面对面丨全红婵访谈实录”、“郑钦文”等相关链接材料作为“X”。学到《飞天‘凌空’》时,就可以将有关全红婵的访谈录进行比较,同样是关于“跳水”的新闻,引导学生对比核心文章与关联资源在报道角度、观点立场、信息呈现等方面的异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学到“怎样写消息时”,给学生提供范例,降低任务难度。通过多则材料,反复训练诸如“拟写标题”“采访提纲”等任务。不断纠错、总结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新闻写作。
(三)实践探索——“自”翱翔
本单元尝试融合“新闻单元”与《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活动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结合新闻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新闻写作实践,提升信息筛选、整合及表达能力。
活动一“新闻知识回顾与<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进一步回顾新闻的基本概念和要素,激发学生对《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兴趣。活动二“深度阅读与新闻视角挖掘”,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指定章节,并做好读书笔记,记录关键事件、人物及其特点。以小组讨论的方式,选取书中一个或多个章节,尝试用新闻稿的形式进行改写,包括拟定标题、撰写导语、提炼主体内容等,将所学“新闻知识”应用于实践。
活动三“新闻写作实践与创意表达”,设定主题:“假如我是战地记者”——学生假设自己身处《红星照耀中国》所描述的某个历史场景,撰写一篇现场报道或人物专访。进行新闻写作实践,进一步提高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如学生作品《光辉岁月中的坚韧灵魂——记红军之星徐特立》一文,便是一则人物通讯。通过出示评价量表,师生共同从新闻真实性、时效性、可读性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兴趣与表达能力。
三、以特色作业为落点,深化“新”效果
本单元教学设置“学校开辟校报专栏”这一情境,随着任务的驱动,作业设计与之相符,“听说读写”结合,以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我校举行开学典礼”这一事件便可以与写消息或者通讯结合起来,“升国旗”这一事件既可以让学生进行特写,又可以让学生选取合适的采访对象围绕采访目的进行采访。对于新闻评论的写作,则可以就“开学第一天校门口堵塞”这一话题进行小组讨论,表达观点。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有理有据,畅所欲言。写作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技巧,如标题制作、导语撰写、结构安排等,从而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而就新闻发表个人见解,则与“口语交际”密切相关,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恰逢教师节,学校举办主题演讲活动,教师设置新闻采访任务。对于学生来说,可谓是在“真”情境中“真”感受。任务开始前,教师明确采访对于新闻的重要意义,以四人一小组形式合作完成。前期准备时,每小组需明确分工、主题,确定采访方案、拟写采访提纲、联系采访对象等。现场采访,注意得体、讲究采访技巧,做好笔记和影像等资料留存。后期整理,去粗存精。学生在采访实践中锻炼合作、策划、沟通的能力,以及信息搜集与整合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整个过程在时间和操作上均有一定难度,采用小组合作方式,便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体现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