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 以文化人 ——浅谈跨学科视域下的七上语文教学
2024/12/17 10:57:23  来源:赵慧  字体显示:   阅读:425

学科融合 以文化人

——浅谈跨学科视域下的七上语文教学

江宁开发区学校  常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开创性地设置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了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带动了综合课程的实施,强化了课程的实践性。由此观之,语文学习任务需围绕特定学习主题,设计具有内在逻辑的语文实践活动,串联起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

有人说:跨学科的存在是为了以10%的体量和实践去促进本学科的课程另外90%的综合化、实践化。不论是基于学科层面的跨学科学习,还是基于生活层面的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似乎都带有项目学习或主题学习的性质,是一种独立于文本教学之外的基于以前的“综合性学习”而产生的一种系列的阶段性的学习活动。

对于日常语文教学而言,我认为对跨学科理念关照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学科融合是语文学习的应有之意

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从学科探究进一步走向了学科实践,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跨学科学习是学科实践的需要,又自然而然会超出学科实践的范畴,强调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其实施路径应以学校教育整体规划为主线,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与组织为主题,强化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横向联系,重视同一学科不同年级之间的纵向发展。

语文作为一门具有奠基作用的学科,其实跨学科学习一直是其已有之意,课本剧创演需要了解影视学、表演学、观众心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新闻写作需要新闻学、社会学、大众心理学等学科的支持,开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需要历史学、文化传播学、社会发展学等学科的知识助力……语文和历史、政治、地理、科学、社会等众多学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比

较强的基础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有需要跨学科协同教研或协同行动来解决的问题。语文学科应立足语言实践,主动创设统整性的情境,利用跨学科学习来协同各学科力量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所以学科融合是跨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石,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路径。

比如:语文与历史学科融合,可设计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联合举办历史类书籍整本书阅读活动,如以近现代史我国复兴之路的探索为主题,结合通便语文教材纪实类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红岩》的整本书阅读探究活动;

语文与政治学科联合活动。基于全学科阅读理念的政治类整本书阅读。如进行《论语》《孟子》《庄子》部分篇章的片段教学,作为课内诸子散文教学的延伸;语文与德育主题活动相结合的读写活动。与劳动教育、生涯规划、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艺术节、传统节日社会实践活动等相结合开展系列探究与写作活动,提升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二.学科融合符合语文育人要求

从跨学科学习理念的视角分析看,可以清晰地发现学科融合的语文教学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非常契合,有单科教学所没有的优势。

1.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素养

社会迅速发展,学生的学习如果仅停留在知识的表层,自然很难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也很难培养出创造能力,进而很容易被社会淘汰。跨学科学习基于真实的任务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知识,能够促进学生整合各学科所学知识,“运用演绎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让其“更好地识别广泛的模式以及联系”。

2.有助于提高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

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学情,先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等,再找到所涉学科间的共同点,搭建桥梁进行教学设计。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这是我们要坚守的,也是我们要打破的。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主动为学生提供融合贯通、综合运用知识来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就能够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养成有趣的灵魂、高贵的品德,对周遭世界永葆好奇的探索精神,形成整体看世界的视野、观念与方法。

3.有助于丰富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活是不分科的,一个有趣的灵魂一定是有广博见识的。分科教学体制下学科知识是独立出现的,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某一处,进而看不到全局的美丽风景。从语文跨向其他学科,目的是帮助学生克服狭隘和片面性,在融合学习中培养学生思想和境界的深刻性和全面性,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当然,立足学科才有跨学科,才有学科融合,所以在教学中也要注意避免庸俗化、浅表化。学科融合,绝不是学科内容的简单相加,而要真正融合,产生“化学反应”,目的是产生“新物质”。教师要有高瞻远瞩的视野、合纵连横的能力和先锋开创的精神,我们的目光不能只停留在一文之内,而是应当望向关联文本和关联学科,望向学生热腾腾的困惑,望向辽阔的社会生活,望向未来生活所需要的综合素养。

三、学科融合在七上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古人说“独木不成林,单弦难成曲。”古人又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语文跨学科学习,需要借助数学、科学、艺术、道德与法治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归根结底,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善于借助其他学科,整合跨学科内容、方法和资源,服务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发展。

我们可以借助的资源很多——社区、家庭,自然、越来越强大的现代技术等等都可以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助力。秋天,天晴朗,秋高气爽、北雁南飞,《秋词》就更好理解了,《大雁归来》、思乡何以是归雁就简单了;下雨了,听雨、看雨,《雨的四季》刚好可以上一上;降温了,怎么不用冷而突出非常冷,描写景物技巧可以学一学;冬天气风了,我想“济南的冬天”为什么一定是“没有风声的”也就更好理解了。还有很巧的是学习《纪念白求恩》的那一天刚好是11月12日,投影上展示日历,学生一下子进入了一种肃穆的情境。

更便于我们借用的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各学科的融合育人。毕竟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活是不分科的,一个有趣的灵魂一定是有广博见识的。我们学习《再塑生命的人》和《论语十二章》时,道德与法治课正在上学习之道和尊师重教,历史课正在学习春秋战国中诸子百家那一段历史;学了《秋天的怀念》,史铁生的故事就成了道法课中如何面对人生的顺境逆境的极好素材;学习《大雁归来》,说到大雁迁徙的路线的时候,让学生打开地理书最后一张大地图,找到地点,连线,大雁的坚韧执著就鲜明了,它们给整个世界带来的“有益无损的野性的诗歌”就形象了;七上语法补白中的词性部分,当然是可以借助英语老师的教学进行配合的。

梳理七上各科的教学内容,你会有更多发现——

数学:









政治:

IMG_256IMG_256

理:










IMG_256IMG_256历史:

IMG_256








生物:

IMG_256

IMG_256

IMG_256











音乐:










IMG_256美术:

IMG_256

IMG_256

IMG_256














































可见,各个学科都有跨学科或实践活动学习的要求,内容也很多语语文学科交叉、重叠之处,可进行学科融合的内容、主题比比皆是。

那么,如何促成学科融合?

首先,每一位教师也要关注其他学科,逼迫自己从整体育人角度去思考本学科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价值以及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与方式,结成育人共同体;我们可以参与别的学科的课堂、或邀请其他学科来我们的课堂;我们可以邀请学生的特长,对于偏科的学生,这是极好的给以自信、激发热情的机会;我们还加强学科联合教研,共同备课,协商上课。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这是我们要坚守的,也是我们要打破的。让我们努力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主动为学生提供融合贯通、综合运用知识来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就能够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养成有趣的灵魂、高贵的品德,对周遭世界永葆好奇的探索精神,形成整体看世界的视野、观念与方法。


  • 站点统计:
  • 今日访问:1198 次  |  
  • 本月访问:43068次  |  
  • 访问总数:6461296次  |  
  • 文章总数:3017条

Copyright (c)2003-2007 Allright Reserved 江宁开发区学校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0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清水亭东路1号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