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视角下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可行性探究
2024/12/17 11:09:10  来源:赵慧  字体显示:   阅读:192

地域视角下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可行性探究

江宁初级中学 张帆

摘要:社交媒体的兴起,为各地的文旅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在热门景点、景区占据大众视线的同时,地方文化的式微已经进入一个迫在眉睫的状态之中。学生群体对于社交媒体以及短视频平台的过分依赖,也正在不断疏远着他们和地域文化、本根文化的距离。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承载着增长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审美创造等重要任务,重在引领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在守护及传承地域文化的过程中,跨学科学习手段的综合运用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当代文化参与、跨学科学习、课程资源、学习情境

一、现代社会中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不同地理区域内不同历史进程、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气候因素、不同生态环境、不同生活方式等的特征相互结合而形成的文化。地域文化常常是人们对于历史、人文、经济、地理等要素的经验性认识,在不同的地域区域里产生了特定的文化传承。

地域文化往往凝聚了一个地方鲜明的人文色彩、厚重的历史底蕴以及无可复制的文化传统,对于地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既是增强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的关键环节,也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央城市会议中指出: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随着网络空间的扩张以及社交媒体的快速兴起,各个城市的文旅部门借助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造势,为热门景点景区投放热度,打造城市名片,大大推动了当地文旅事业的发展。大众的文化体验在呈现便捷化、多元化趋势的同时,也带了诸多问题:文化审美的趋同、文化认知的浅薄、文化消费的盲从、文化体验商业化、快餐化……地域文化的影响难以深入人心,带给大众深层次的文化享受与体验,文旅事业的“热”却正在让地域文化的未来越来越“凉”。

二、语文学科中的地域文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规定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在对地域文化的挖掘探索,追源溯根的过程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也将随之增长,在如何弘扬继承地域文化的问题上,语言和思维能力的运用将成为有力的抓手,在研究地域文化的地位和意义的过程中,学生也将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形成正确的文化审美观念。总目标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感受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课程实施方面,课标指出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研究、保护、弘扬、传承地域文化的过程,也为语文学科的学习提供了最真实有效的情境和环境。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环节中强调调动多元主体,丰富课程资源类型,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优化教与学活动。其中语文课程资源就包括了地域特色文化资源,要求学校要整合区域和地方特色资源,设计具有学校特色、区域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落实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要求,增强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课程实施的开放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目标要求学生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开展社区文化调查,搜集整理材料,对社区的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生活演变等进行分析讨论,增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通过各种传媒,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热点,聚焦并提炼问题,展开专题研讨,解释文化现象,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高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

地域文化的色彩在课标中随处可见,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如何让地域文化落地生根,让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理解文化、弘扬文化、继承文化,我们仍然需要以课标作为我们的起点和依据,寻找新的思路。

三、地域文化中的跨学科学习

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南方的水乡文化、百越文化,到北方的关中文化、辽河文化等,再到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面对庞杂繁复的地域文化,我们需要用多元化的眼光去看待和处理,因此,同样具备多元特点的跨学科学习手段可以为地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提供方法指导与借鉴。课标提出跨学科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语文学科在与其他学科联结协作的过程中,地域文化也得到了相对应的发展,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以南京的湖熟文化为例,湖熟文化是中国江南地区的史前文化,与“河姆渡文化”齐名,遗址分布主要在南京、镇江以及太湖流域,代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4000-5000年的灿烂文化,其存在时间相当于中原地区商代迁往殷墟之前,最早在1951年于南京市江宁区湖熟镇(今湖熟街道)发现,因而得名,作为南京文化的发源,湖熟自古就有“金陵东门户”之称,厚重悠久的历史底蕴赋予了湖熟别样的色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快速发展,湖熟文化似乎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以此为背景,如果将“振兴湖熟文化”作为学习主题,设计相关语文学习任务群,采取跨学科手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地理学科角度研究湖熟文化的分布以及影响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从美学入手鉴赏湖熟八景、象牙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文化跨学科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了解湖熟板鸭的制作工艺;携手生物学科带领学生开拓眼界,认识“世界菊花基因库”——南京湖熟……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中的跨学科学习手段,对于振兴地域文化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跨学科学习的多元视角也为学生认识地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思路。

  • 站点统计:
  • 今日访问:337 次  |  
  • 本月访问:19338次  |  
  • 访问总数:6437566次  |  
  • 文章总数:3017条

Copyright (c)2003-2007 Allright Reserved 江宁开发区学校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0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清水亭东路1号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