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出学科桎梏,打破单科封印——跨学科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探析
2024/12/17 11:12:11  来源:赵慧  字体显示:   阅读:788

跨出学科桎梏,打破单科封印——跨学科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探析

江宁开发区学校 赵慧

在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教学已成为重要趋势。本文主要就跨学科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路径进行了探析,并从把握教学核心、创设教学情境、健全评价制度三个角度提出了具体建议;旨在通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探究,开阔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从多个维度认识语文、理解语文、应用语文,进而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学习任务群之一就是“跨学科学习”,并且明确了跨学科学习的目标: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基于这样的目标,结合教学实践,探索以下在跨学科视域下如何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路径。

一、把握教学核心,确定教学方向

(一)解析教材内容,探寻学科结点

在跨学科视域下,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要注意解析教材内容,发现其中其他学科的元素,探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点;然后在这一结点上进行拓展延伸,促进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到语文课堂中。

以《春》为例。仅从文章内容来看,本篇文章主要描写了春季来临时的景色。但深入解读文章内容,可以将语文学科与生物学科、美术学科融合在一起。比如,文章中关于各种花朵绽放的描写,涉及到了物候方面的知识;而蜜蜂采蜜、蝴蝶飞舞的场景描写,则涉及到了开花授粉方面的知识。而本篇文章的课后习题,提出了作者的笔下春天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学生在探究本篇文章的过程中,也会将其划分为几幅图,再进行赏析。在这一过程中,其实就可以将美术与语文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按照文章描写的画面进行绘画,更加生动直观地感受作者描写的美景。在这样探寻到学科结点之后,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入到语文课堂上,就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通过解析教材内容,探寻学科结点,为跨学科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促进了跨学科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

教师在跨学科视域下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可以为整个教学过程乃至评价提供依据,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抓住重点,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质量,从而实现品质课堂的构建。

例如,在开展《济南的冬天》的跨学科教学时,就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朗读文章,了解文章内容,借助绘画感知济南的冬季之美;(2)深入解析,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3)搜索资料,了解济南地形、地势和所处位置,分析济南冬季之美形成的气候、地貌等原因;(4)深入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以及作者对其寄予的深情。我们教学目标始终围绕着“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景色之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这一主线,同时又将地理学科与语文学科结合在了一起。这样,在开展教学时,即便将地理学科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也会始终围绕主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保障学生探究质量的同时,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尝试从地理的角度感受济南在冬季形成这样美景的原因,拓宽学生的思维角度。

二、创设教学情境,锻炼综合能力

(一)巧借实际生活,优化探究环境

我们在基于跨学科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可以借助实际生活优化学生的探究环境。实际生活中的环境相对复杂,也更容易承载多学科的知识,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入感知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还以《春》为例。在引导学生感知本篇文章中描述的自然之美时,就引导学生借助实际生活经验进行了探析。比如,在阅读“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时,学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分析,蜜蜂和蝴蝶是在做什么。在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赏析时,学生意识到这个画面不仅仅展现的是自然景象,更是蜜蜂获取食物、花朵借助蝴蝶授粉的生物景象;而无论是蜜蜂获取食物,还是花朵借助蝴蝶授粉,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繁衍,进一步感受到了春天的万物生发、生机勃勃。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分析语文学科中蕴含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促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分析语文知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探究资源

在跨学科视域下,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探究资源。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搜索更多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探究资源,在深入探究的同时,积淀丰富的知识。

以《纪念白求恩》为例。在围绕本篇文章开展跨学科教学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搜索了更多的探究资源:通过本篇文章的阅读,我们对白求恩有了初步的了解,也明白了为什么要纪念白求恩;但文章中关于白求恩的介绍是有限的,大家可以借助网络搜索资料,了解白求恩在中国还做了哪些事情,做出了哪些贡献,也可以搜索白求恩所在的时代,中国的境遇是什么样的,由此深入分析白求恩的行为为什么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在搜索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就对白求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当时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不仅对本篇文章的核心思想有了深入的理解,同时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更多的跨学科资源,不仅使学生打开了眼界,也促进了学生对优秀文化与思想精神的传承,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组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体验

教师在基于跨学科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用跨学科的思维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例如,在“少年正是读书时”的专题学习活动中,第一阶段的活动任务就是“了解国民阅读状况”。为了使学生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就开展了实践活动:在小区内进行调查,了解大家平时是否有读书的习惯,都是阅读的哪些书籍,习惯采用怎样的阅读方法等等。当然,为了使本次的调查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学生需要先设计调查问卷,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的统筹与分析。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就清晰地意识到了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之间的联系——可以利用数学中的数据反馈语文中的一些学习情况,并进行有的放矢的调整。而且在数据辅助下,学生对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下一步计划的进行做好了准备。教师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下进行有效探究,切实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鼓励成果展示,实现思维碰撞

教师在跨学科视域下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可以组织成果展示活动。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的思维会发生碰撞,了解其他学习小组的学生如何将其他学科与语文学科结合在一起的,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打开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完《大雁归来》这篇文章之后,就组织了成果展示活动。在分享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就发生了碰撞。比如,有的学习小组在探究过程中,特意借助网络搜索了“威斯康星的法规”,了解了美国有一条法规,是在11月份的时候可以打猎大雁;并由此进行了延伸,了解中国关于大雁的法规制度,将语文学科与政治学科中的法治观念联系到了一起。而其他学习小组在探究时,只是简单地了解了“威斯康星法规”,在看到该学习小组的探究成果后,就对关于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有了更加的丰富的认识。这其实就是各学习小组在思维碰撞中开阔视野的具体表现。教师鼓励学生在成果展示中汲取优秀的思维路径,了解语文学科从多个角度与不同的学科融合的特点,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角度的拓宽。

三、健全评价制度,打开学生思维

(一)生成过程评价,渗透拓展意识

在跨学科视域下,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可以生成过程性评价。通过时刻关注学生的探究表现,及时的、针对性的评价引导,教师可以将跨学科思维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到语文课堂上,促进学生拓展意识的形成。

还以《大雁归来》为例。在引导学生探究本篇文章的内容时,就在班级中进行了巡视,并生成了过程性评价,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其中一个小组的学生在阅读本篇文章时注意到,作者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描写了大雁归来之后的生活习惯,展现了大雁的生活习性,于是就借助表格进行了整篇文章的梳理,由此呈现了比较系统的关于大雁的知识,明确了本篇文章的本质,其实就是介绍大雁的生活习性。在注意到该学习小组的探究表现之后,就及时进行了表扬,肯定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意识。在这样的评价中,学生就形成了在语文学习中探寻其他学科知识,了解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关联的习惯,优化了思维意识。教师通过生成过程性评价,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有效促进了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培养。

(二)成果作为依据,实现有效评价

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也可以以成果作为依据,对学生形成终结性评价。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关注学生在跨学科探究情况,对其进行有效评价,从而促进跨学科理念在语文课堂的落地生根。

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完《春》之后,笔者就鼓励各个学习小组将本小组的探究成果呈现出来。在评价阶段,就充分结合了各学习小组的探究成果。比如,有的学习小组呈现的探究结果,就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并且是结合这几幅图进行的赏析;像在围绕“春草图”鉴赏本篇文章中的语言时,明确指出了“春草图”中的小草都是以卡通形式展现出来的,可以清晰地看出主要的几棵小草上面都有表情,有的睡眼惺忪,有的活泼机灵。在看到该学习小组的探究成果之后,笔者就给出了较高的评价,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借助美术学科中的绘画作为辅助,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探究成果;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绘画中学生也深入解析了文章的语言和描写的自然景色,切实落实了深度学习的理念。在这样的评价中,学生也深化了对跨学科的认知,提升了思维品质。

(三)利用肯定评价,提高探究质量

在跨学科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成肯定性评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跨学科探究质量,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形成,同时保护学生的跨学科探究热情,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例如在阅读《蚊子和狮子》这篇文章时,就有学生提出了比较独特的想法:其实这个故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一方面,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基于生态圈的自然现象,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食物链的关系;另一方面,这个故事也阐述了哲理,即万事万物都存在相生相克的现象,任何事物都不会“天下无敌”。面对该学生提出的独特想法,随即就生成了肯定性评价:在阅读本篇文章的时候,主动进行了拓展延伸,将一个语文故事与生物、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联系在了一起,是一种很棒的探究思维路径。在这样肯定性评价的鼓励下,学生在之后的探究中,也会有意识地探寻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有效实现了跨学科思维的培养。我们通过生成肯定性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跨学科探究,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总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已经由对知识的掌握逐渐转变为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跨学科教学则可以使学生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进行灵活的应用。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长效发展,也可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促进学生在跨学科的探索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 站点统计:
  • 今日访问:329 次  |  
  • 本月访问:19330次  |  
  • 访问总数:6437558次  |  
  • 文章总数:3017条

Copyright (c)2003-2007 Allright Reserved 江宁开发区学校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0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清水亭东路1号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