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7日,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南京大学“诚计划”第131期“与鲁迅在江南水师、陆师学堂相遇”讲座在线上如期举行。这次讲座由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沈卫威主讲。江宁区初中语文姜涛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参与了研修。
这个讲座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冬夜的静谧。沈卫威教授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民国时期学术思想史的精深研究,引导着每一位参与者穿越历史的长河,回溯至鲁迅先生求学于江南水师学堂与陆师学堂的岁月。沈教授立足现场,结合第一手直接文献,细腻入微地解读了鲁迅的文本。沈教授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鲁迅的祖父曾在秦淮河灯红酒绿,太平军与湘军先后炸毁城门,洋务派大兴西式学堂,鲁迅在此留下求学印记。以上种种,至今在南京仍可看到遗存。17岁绍兴少年周树人,正是背负着这些家族、民族和历史的记忆,一步步成为鲁迅。讲座不仅揭示了鲁迅文字背后的故事,更让参与教师们深刻体会到了鲁迅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深远意义及其不朽的价值。
“文脉承千古,书香润心田。”来自姜涛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们如同一群虔诚的行者,在这场知识的盛宴中驻足聆听,并在QQ群中用文字表述自己的学习心得,展开研讨。
邓沁老师表示,本节课的学习丰富了她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同时明白了知人论世能够帮助进一步分析文本。徐明雯老师则谈到鲁迅先生的多重身份和才华,确实为初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拓展空间。对于初中生来说,了解鲁迅不仅仅局限于他的文学作品,还可以从他的设计艺术、情感互动、思想观点等多个维度来认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常娟老师回忆其大学时光,提出文学本身需要个性化的解读,倾听不同的解读往往对自己也会有启发或共振。
王冉尧老师就鲁迅与南京的地缘关系,以及鲁迅的“设计师”身份展开分享。“对于我们来说,解读鲁迅与南京的地缘关系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点可以应用到日常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加深对于鲁迅的理解。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去讲鲁迅文学家的身份、教育家的身份、革命家的身份,而对于设计师的身份鲜少涉及。其实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篇目《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来说,这个身份是值得探究的。可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幼时对于《山海经》的执着以及绘制血管图的取向。”
仇捷雯老师谈到,“沈教授所提及的与鲁迅的‘相遇’,其内涵颇为丰富,并非仅仅局限于‘读万卷书’层面的邂逅,更是在‘行万里路’过程中的深度交融。这种交融,是理论与实践、思想与阅历的有机结合。当今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及文学大家的认知,往往更多地停留在书本与课堂之中。沈教授的观点恰似一阵春风,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文学的世界广阔无垠,与文学的相遇,不应只是纸面上的浅尝辄止,而应是在多元的生活实践里,去感悟、去探寻那些作品背后的灵魂与力量,如此方能真正领略文学的魅力与价值。”
潘婕老师则对“树”这一意象感触良多。“树木往往蕴含着特殊的意象,正如南京城中不同树木,也伴随着深刻的历史渊源,通过沈老师的讲述,重新认识了鲁迅与‘树’之间的关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天,以教师的身份处于南京城,深感与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多了一重关联,作为老师,或许我们更应该多去游历,多去感受南京城深厚的文化底蕴,用鲁迅的经历关照自身,或许能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呈现出一堂不一样的有关鲁迅的语文课。”
多位成员畅所欲言,碰撞出思维的花火。研讨最后,姜涛老师作出总结,“沈教授的讲座内容,我想用两个词概括,即‘相遇’‘重现’。在文学研究中重视这样的思维方式,在今天的教学中,如果我们重视这种思维,那么我们在文本解读中,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也会出现有创意的成果,为课堂教学带来源头活水,使我们的教学常教常新。”
此次研修不仅是对鲁迅精神的一次深情致敬,也是新课标背景下教师教学思想的一次有益的反思和建构。它宛如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交流平台,更为文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相信,随着这样富有诗意和内涵的文化活动不断开展,必将启迪无数心灵,推动教育事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