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初中散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以《昆明的雨》为例
学校:江宁开发区学校 作者;潘婕
摘要 本文以汪曾祺《昆明的雨》的教学为切入点,紧密结合初中语文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深入探究散文教学的有效路径。通过对文本的深度剖析,融入朗读、小组活动等多样化教学实践,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审美、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详细阐述教学过程背后的理论依据,为初中散文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初中语文;《昆明的雨》;新课标;散文教学
初中语文新课标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涵盖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关键领域。散文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独特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深邃的思想主旨,成为落实新课标理念的优质文本资源。《昆明的雨》是汪曾祺极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以质朴平实的语言勾勒出昆明雨季的别样景致,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深切怀念和对生活的炽热热爱。以此文为范例开展教学实践,对探索初中散文教学的新方法、新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汪曾祺创作《昆明的雨》时,已然历经生活的诸多磨砺。他于1939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从上海出发,辗转香港、越南,最终抵达昆明,并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在昆明求学期间,尽管物质条件极度匮乏——三个肥皂箱便充当了桌子、书橱和衣柜,甚至在艰难时刻,他不得不卖掉珍藏的字典换取食物,连房租也时常无力支付,但这段时光却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西南联大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风格各异的大师们的言传身教,以及与同学们泡茶馆、跑警报、逛书摊的日常点滴,都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珍贵素材。 后来,1958年,汪曾祺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张家口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劳动改造。在那里,他从事着起猪圈、刨冰粪、给果树喷波尔多液等艰苦工作。然而,即便生活充满坎坷,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昆明的雨》创作于这样的人生背景之下,它不仅仅是对昆明雨季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作者对曾经在昆明度过的青春岁月、那段充满苦难与希望交织时光的深情回望。文中所蕴含的对昆明的深深眷恋,实则是他对那段特殊人生经历的怀念,是在历经风雨后,对生活中点滴美好的珍视。这种特殊的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文本的情感内涵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奠定了基础。
3.1 独特的语言风格:平淡质朴中的诗意
汪曾祺的语言极具特色,平淡质朴却又充满诗意。在《昆明的雨》中,他用看似随意、口语化的表述来描绘事物,如“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 ,这种质朴的语言如同与读者拉家常,亲切自然,毫无雕琢之感。但在质朴之中,又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美感。像描写昆明雨季草木时写道,“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的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过分”“夸张”等词的运用,生动地展现出草木在雨水滋润下蓬勃生长的状态,将昆明雨季的生机盎然以一种别样的诗意呈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自然的热爱。
3.2 精巧的结构布局:形散神聚的典范
从结构上看,《昆明的雨》看似松散,实则围绕“想念昆明的雨”这一情感主线紧密相连。文中既有对昆明雨的直接描写,展现雨的特点,如“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又穿插了许多与雨相关的景、物、人、事,如门头的仙人掌、卖杨梅的苗族女孩、莲花池边的小酒店等。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实则都承载着作者对昆明的深深怀念之情,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昆明雨季图。这种“形散神聚”的结构方式,不仅让文章内容丰富多样,避免了单调,还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真挚,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渐领悟到作者情感的深厚力量。
3.3 丰富的情感内涵:多元情感的交织
文章蕴含着丰富而复杂的情感。“我想念昆明的雨”这句直接抒情的话语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的深切怀念,而这份怀念不仅仅是对雨本身的喜爱,更是对在昆明那段生活的眷恋。在描写雨中的各种事物时,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比如,对昆明特色美食的描述,“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从对杨梅外观和名字的细致描绘中,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中这些美好事物的欣赏与热爱。同时,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在这些文字背后,还能体会到他在历经艰难后,依然保持着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曾经苦难岁月中美好回忆的珍视,这些情感相互交织,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刻。
4.1 以情入景:引导情感体悟与朗读感知
在教学导入后,首先引导学生找出直接抒发对“昆明的雨”情感的句子,即“我想念昆明的雨”(第2段、第11段)。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的情感主线,符合新课标中关注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的要求。 接着进行朗读设计,通过不同的重读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当重读“昆明的雨”时,让学生找出作者直接写昆明雨特点的句子,如上述对雨季时长、状态和气候的描写。这种重读方式帮助学生聚焦文本对雨的直接描写,体会昆明雨的独特之处,同时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提升语言感知能力。 重读“想念”时,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写的不仅是雨,还有雨中的其他元素。这一设计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培养思维的整体性和逻辑性。
4.2 小组活动:促进合作学习与语言实践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分工合作,仿照汪曾祺的语言特点补充小诗。
我想念昆明的雨, (直接抒情)
下下停停,停停下下, (4段,特点,叠词)
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特点,形容词,饱含情感)
我想念门头那仙人掌, (1段,6段,景物)
浓绿,肥大, (特点,形容词)
倒挂着还能开出金色的花。 (特点,情感)
我想念…… (小组合作进行补充)
我想念昆明的雨。 (直接抒情)
这一活动基于新课标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研读文本,分析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如运用叠词、形容词饱含情感地描写事物等特点。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运用助读资料中王安忆对汪曾祺散文特点的阐述: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躁,平平常常,但是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锤炼都是蕴含深情的。用资料为学生提供理论指导,让他们在创作中有据可依,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4.3 深度探究:培养思维能力与情感价值观
在学生完成小组活动后,引导学生重读“我想念昆明的雨”中的“我”,联系全文和助读资料探讨“我”的情怀或人生追求。助读资料提供了汪曾祺在昆明的生活经历,包括在西南联大时的艰苦岁月以及后来被打成右派的遭遇。通过这些资料,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者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从文中描绘的雨中景、物、事以及反复表达的“想念”之情中,体会到作者诗意、美感、积极乐观、从容和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度阅读能力,让学生在分析文本和资料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符合新课标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
通过本次以《昆明的雨》为文本的教学实践,学生在多个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学生通过朗读和小组创作,对汪曾祺的语言风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能够模仿其语言特点进行创作,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小组活动和深度探究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学生感受到了昆明雨季的自然美和散文的语言美,提升了审美能力。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学生从汪曾祺的作品中体会到他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一种文化传承,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小组活动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可能是由于任务分配不够合理或小组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在深度探究环节,对于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怀,需要教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引导。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优化小组活动的组织形式,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加强对学生小组合作的指导。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提前设计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他们逐步深入理解文本。
以《昆明的雨》为例的散文教学实践,将初中语文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文本解读、朗读设计、小组诗歌活动和深度探究等教学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今后的散文教学中,应继续深入研究新课标,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让散文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使学生在文学的滋养下提升综合素质,享受诗意的语文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