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乡镇学情,深化文本解读
——回忆抒情性散文《昆明的雨》教学改进实践
盛澜
就文学性文本而言,对其进行有效解读是发挥其教学价值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最大程度上理解文本内涵,教师改进文本解读的教学方法,使之适应学生的学情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将以八年级上册汪曾祺《昆明的雨》一课为例,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立足于乡镇中学学情,探讨以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进实践。
关键词:初中语文;乡镇中学;文本解读;教学研究
在教师备课和进行教学设计的环节时,正确、清晰地解读文本是理清文章脉络,设计教学思路中最关键的一环。但是就现实的教学前教师解读文本的情况而言,本末倒置的现象较为普遍——为了节约备课时间,有些教师并没有立足文本本身去进行认真地阅读和研究,而是过于依赖借鉴教参,尤其是一些名师的经典课例。名师课例固然有其过人之处,但是一开始就先学习名师课例会使得经他人二次加工过的内容在脑子里先入为主。这种根据别人的阅读体验结论再去理解分析文本、进行教学的方式,造成了阅读主体缺位。即使呈现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看似很完整,但实际上教学者对文本分析解读却很不到位。[[1]]除此之外,这一教学设计模式还有一大缺点,就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设计都应当依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无论是普通教参还是名师课例,都是其他教师根据当时其所授班级的学生情况进行的教学设计,符合当时听课班级的学生特点,却未必适合其他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一旦受到现成课例思路的影响或限制,设计出的教学流程就容易不符合本班学生的学情,使得课堂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更是无从谈起。[[2]]本文以笔者就《昆明的雨》一课在同一乡镇初中,同一年级的两次授课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能够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第一次授课
(一)教学流程设计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经典的回忆抒情性散文,关于这篇课文的优秀课例有很多。在对一些参考课例进行研读和修改后,笔者确定的教学设计如下:
整篇课文计划一课时,大体分为“导入”“品读活动”“总结课文”三个部分。其中“品读活动”又具体划分为“感受文体”“品读语言”“仿写语言”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又层层递进。
在导入环节,直接引出对汪曾祺与昆明渊源的介绍,点明本课的标题与作者。并用学生们熟悉的江南的梅雨季与昆明的雨季做一个对比,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昆明雨季的特点。接下来,按照“景”“物”“情”的顺序,让学生梳理出作者描写昆明的具体的对象,如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卖杨梅的小姑娘和房东母女等。[[3]]并引导学生用“我忘不了____的____,也忘不了_____的_____。”的句式来进行口头表达。明确所有事物和人物都是围绕“思念”这一主题进行的,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在“品读语言”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读出喜欢的语句,并用批注的方式,品味文中“平淡有味”的语言。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适时引用汪曾祺另一篇散文《七载烟云》中的文段,帮助学生补充课文的背景资料。并引导学生感受汪曾祺文章文字通俗易懂又清新脱俗的特点。
最后,进行一个课堂小练笔,让学生模仿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展开联想与想象,参考《昆明的雨中》作者介绍菌子的那一段,以“家乡的美食”为题,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散文。
(二)评价与反馈
这节课的授课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反应较为沉闷,并且由于课堂的时间限制,最后的小练笔未能顺利完成。经过笔者本人与听课老师的共同研讨后,总结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述占据了课堂大多数时间;学生的表达较少,且表达时显得小心翼翼,以词语为主,整句的阐述较少。
知识性的问题千万不要出错,无论是不是本学科的知识。例如在导入环节中涉及到的“江南地区梅雨季时间”问题。这是地理学科上学习过的一个知识点。但是由于班级学生普遍基础较弱,因此大多数同学都不记得江南梅雨季的正确时间,在课堂上回答了错误的答案。可是教师在课堂上却略过了学生的这一错误,并没有予以纠正。
问题设计得过于细碎,问题设计的思维程度与被授课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太匹配,使得学生不太能跟得上教师的提问速度。
问题和答案不够匹配。听课教师评价:“就像你让学生学生去买面粉,等学生把面粉拿到面前时,你又问他馒头在哪里。”
布置完任务要关注学生,不能仅自顾自板书。
给学生提供的思考、答题示例要点明分析角度,不要把难度拔太高。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要具体化,可操作。同时要在课堂上预留足够的完成时间。
笔者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反思。这些问题看似出现在不同方面,归根结底,其实大部分都是因为文本解读这一根本性工作没有做到位——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是被二次加工过的,对于原文本的理解是隔着一层的;因此在备课时,会不自觉的成为“裁缝”:在已有的优秀课例中选取其精华部分,进行拼凑衔接,看似每一个环节设计都是亮点,单就课程安排而言并没有明显疏漏,但是在实际授课时就能有明显的浮于表面的“流程感”。在这样的授课状态下,学生对于文本更是云里雾里,完全被老师的授课思路“拖”着走,“解读”二字更是无从谈起。[[4]]为了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的理解课文,提升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笔者进行了二次备课,并在另一个采取了不同的课堂设计。
二、第二次授课
(一)文本解读
吸取上一次不成功课例的经验教训,这一次备课,笔者决定先抛开所有参考的课例和已有的文本分析,先从最基础的个人文本解读开始。
先从散文,特别是回忆性散文这一问题入手。《昆明的雨》中所回忆、记录的内容,都是汪曾祺老先生在西南联大读书时遇见的人情事物。汪曾祺写过很多回忆西南联大生活的散文,都编纂在散文集《在西南联大的日子》中,《昆明的雨》就是其中的一篇。和其他的回忆性散文一样,本文中也有“两个我”,即“曾经的我”和“现在的我”两个角色,因此也会出现“曾经的我”以及“现在的我”两种不同的情感,两种情感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那么帮助学生厘清并把握这两种情感,也是教授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关键。
其次考虑课程标准与单元学习要求。在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而在这一单元一开始的导语部分,编者也强调:“学习这一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散文的特点。”因此,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也可以成为帮助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一大要点。汪曾祺的散文语言风格本就自成一派,而《昆明的雨》一文的文字更是给人以一种美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品味语言与把握情感结合起来,实现“以情入文,以文化情”的教学目标。
最后,落实到具体的课文本身。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昆明的雨》,那就是“情味”。汪曾祺对于他笔下一切的人、事、物都是有情的。植物菌类都饱含着生命力、人物都带有着自然淳朴的美丽。这些都文章开头所介绍的雨季的特征相呼应。于是,在作者描绘的字里行间,可以品读出作者对这些事物、对昆明的雨季所怀的情感。
在针对文本本身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与解读后,再次进行了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找出文中描写景物事人的句子,品读并赏析其语言特点。
分析汪曾祺写本文时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感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探究作者情感产生的原因。
视频导入:
播放电影《我们的西南联大》中“听雨”的片段,直接导入主题“昆明的雨”。
品读课文:
检查预习。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习感悟,完善下面这句话:汪曾祺对昆明的雨非常的 (情感词)。预设:思念、想念、怀念。
38年过去了,汪老仍想念着昆明,想念着昆明的雨。昆明究竟有什么,让他如此想念?
文章的标题是《昆明的雨》。汪曾祺先生也反复强调他想念的是昆明的雨,为何还想到了其他事物,并对其大幅描写?
对这些事物,作者可以说是“想”,但还算不上“念”,真正让作者念念不忘的是什么呢?
补充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的相关资料,介绍作者汪曾祺与西南联大的渊源。
5.归纳作者笔下的滋味美、景色美、人情美、氛围美。总结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随堂练笔:
文章以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结束,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让你带着这种想念为结尾再续上一两句话,补全作者的情感,你会写些什么呢?
(三)评价与反馈
这一次授课较上一次而言,课堂反馈明显好了很多。首先,教师将课堂上大多数时间都交给了学生。教师只在学生思路偏离和课堂环节衔接部分进行纠正和引导。其次,课堂的问题贯穿于整体的文本教学与解读当中,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就避免了第一次授课中出现的问题设计细碎和问题与最后所需要的答案不匹配的情况。同时,所有的授课内容和问题设计都是紧紧围绕着文本进行的,并没有过分拔高。这样基础型的授课方式更加适合班级学生的学情。最后,课堂练笔的设计由100字改成了一两句话,既减轻了学生构思的压力,又节约了课堂时间。使得课堂练笔变得切实可行。而且结尾续写的练习设计,也可以检验出学生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是否真正的理解了本文的语言风格和作者情感。在练习写作的同时,达到了当堂考察的目的。
三、方法总结
结合两次不同的课程设计与学生课堂反馈,针对提高文本解读能力这一点,总结以下教学注意点:
(一)在帮助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前,教师需先通读理解文本,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感受体悟与思考。这一环节不可或缺。只有教师对于文本解读透彻,才能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或正确或天马行空的理解做到游刃有余。
(二)相信学生。学生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和阅读训练,对于文字是一定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的。很多老师会陷入“想让学生说,又怕让学生说”的尴尬处境。既希望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害怕学生的回答内容偏离了教师预设的内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常常会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干涉其答案。而学生也会去下意识地猜想老师想要什么答案,并将自己的回答朝着这个方向上靠。在这种一方干扰,一方分心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忘记本身的回答思路。这一情况的出现,就会背离“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的本意。其实,只要教师提前理解好文本,自身的思路足够清晰,完全不必担心学生的回答偏差。相信学生能够理解文本,能够体会感情,能够正确表达,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是提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一环。
(三)一切从学情出发,谨慎使用“跨学科”等前沿理论。一些流行的,前沿的教学理论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对于乡镇中学的学生而言却未必适用。乡镇中学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尽管教师提及的是他们学过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点,但是学生却未必记得,这样一来,跨学科学习的效果没有达到,还会浪费课堂有限的授课时间。而且在跨学科教学时,学生思维跳跃,甚至会兴奋地议论纷纷影响课堂纪律,使学生的注意力偏离了文本本身。因此,使用前沿的教学方法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对于乡镇中学的学生而言,稳扎稳打,关注课本永远是最切实,最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
总而言之,一切的教学设计,授课尝试和文章品鉴,都是为了找出最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在一次次文本解读中,让学生能够逐步体会到语言之美,文章之韵。
参考文献:
【1】唐福玖.绝隔意识下的自乐文化心理上的返初——《桃花源记》主旨新解[J].中学语文, 2020(28):4.
【2】 王娅. 自读有法,事半功倍 ——《昆明的雨》自读课教学设计[J].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2021(5):26-27.
【3】陆婉怡.散文阅读"浸润式"教学情境探究——以《昆明的雨》课堂教学研究为例[J].2020.
【4】 孙亚翔. 以本为本探寻"情味" ——以汪曾祺《昆明的雨》为例[J]. 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2020(10):59-60.
[[1]] 唐福玖.绝隔意识下的自乐文化心理上的返初——《桃花源记》主旨新解[J].中学语文, 2020(28):4.
[[2]] 王娅. 自读有法,事半功倍 ——《昆明的雨》自读课教学设计[J].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2021(5):26-27.
[[3]] 陆婉怡.散文阅读"浸润式"教学情境探究——以《昆明的雨》课堂教学研究为例[J]. 2020.
[[4]] 孙亚翔. 以本为本探寻"情味" ——以汪曾祺《昆明的雨》为例[J]. 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2020(10):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