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跨学科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探究
——基于吴欣歆《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
南京市清水亭学校 张婧琳
1. 引言
在当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跨学科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如何在教学中融入跨学科思维,创设真实、互动的情境,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吴欣歆在《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与方法,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基于该书的理论框架,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跨学科情境创设的具体实践与效果,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2. 文献综述
2.1 跨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
跨学科教学是指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复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在语文教学中,跨学科教学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增强其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深度,使学生在多元知识的交织中,形成更为全面的认知结构。
2.2 吴欣歆的主要观点
吴欣歆在书中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应以“主题”为核心,通过情境创设将语文与其他学科(如历史、科学、艺术等)有机结合。她强调,情境创设应注重真实性、互动性和综合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和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内涵。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也为学生打开了认识世界的新窗口。
3. 跨学科情境创设的理论框架
3.1 情境创设的定义与原则
情境创设是指通过设计真实或模拟的场景,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与迁移。其基本原则包括:
真实性: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空洞抽象,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知识的魅力。
互动性:情境应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而非单向灌输,让学生在互动中主动建构知识。
综合性:情境应整合多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3.2 跨学科情境创设的设计要素
在设计跨学科情境时,教师需考虑以下要素:
学科知识的整合:明确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自然结合点,避免生硬拼凑。例如,在讲解《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结合地理学科中的“湖泊生态系统”知识,设计一个情境: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洞庭湖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现状,并分析范仲淹笔下“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描写与现实的联系。这种整合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然而,某教师在讲解《背影》时,强行引入物理学科中的“力学原理”,试图通过分析“父亲爬月台的动作”来讲解力的作用。这种整合显得牵强附会,不仅未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反而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
学生认知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情境,确保其可理解性和吸引力。例如,某教师在讲解《红楼梦》时,设计了一个“古代贵族生活”情境,要求学生模拟贾府的日常礼仪。然而,由于学生对古代文化缺乏了解,活动显得枯燥乏味,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实物等资源,增强情境的真实感。例如,在讲解《苏州园林》时,某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苏州园林的实景图片和视频,并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园林设计的美学原理。这种资源利用方式使抽象的文字变得直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然而,某教师在讲解《黄河颂》时,仅依靠课本文字和口头讲解,未能利用地图、视频等资源展示黄河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意义。学生缺乏直观感受,对课文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4. 初中语文教学中跨学科情境创设的实践
4.1 实践案例选择
本文选取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一是古诗词教学中的历史情境创设,二是说明文教学中的科学情境创设。
4.2 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古诗词教学中的历史情境创设
在讲解杜甫的《春望》时,教师结合唐代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设计了一个历史情境:学生扮演唐代的百姓,通过阅读史料和观看相关视频,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随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视角解读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深层含义。
分析:
1. 学科整合的有效性: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歌的字面意思,还深入体会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这种整合使语文教学更具深度,帮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学作品。
2. 学生参与度:角色扮演和史料阅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例如,有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了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蕴含的家国情怀。
3. 教学效果:课后调查显示,90%的学生表示通过这次学习,对古诗词的兴趣显著提升,且对历史背景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师反思认为,这种情境创设有效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
案例二:说明文教学中的科学情境创设
在讲解《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科学探究情境:学生分组观察校园内的植物,记录其生长变化,并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物候现象的科学原理。
分析:
1. 学科整合的有效性: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说明文的写作特点,还理解了物候现象的科学原理。这种整合使语文教学更具实用性,帮助学生将语言学习与科学探究相结合。
2. 学生参与度:学生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主动查阅资料,积极讨论物候现象的形成原因。例如,有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了校园内植物的生长规律与气候变化的联系。
3. 教学效果:课后作业显示,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且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显著提升。教师反思认为,这种情境创设有效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
4.3 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
在实践中,教师也面临一些挑战:
学科知识整合的难度:如何找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自然结合点,避免牵强附会。
学生参与度的提升:部分学生对跨学科活动缺乏兴趣,如何调动其积极性。
教学资源的限制: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资源,如实验设备、多媒体工具等。
5. 结论
本文基于吴欣歆《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的理论框架,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中跨学科情境创设的具体方法与效果。研究表明,跨学科情境创设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兴趣,但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挑战。未来,教师需进一步加强跨学科知识的学习,优化情境设计,以推动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