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开发区学校小学部青发班寒假读书交流活动
“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读书与教师成长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教师读书具有其专业价值。江宁开发区学校小学部教师发展中心于2025年2月11日举办了青年教师寒假读书交流活动。
活动伊始,由吴亚琼老师热情洋溢地开场,她强调了阅读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每位教师都能从书籍中汲取智慧,丰富教育生涯。随后,数学组教师纷纷上台,结合自己在寒假期间阅读的书籍,畅谈所思所感。
汤莹莹老师关于《教师的20项修炼》的读书汇报,是一场充满启迪的思想交流,让我对教育工作有了全新且深刻的理解。汤老师的分享中,对专业技能修炼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她详细解读了书中教学设计的要点,强调根据学生学情和课程目标,巧妙构思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汤老师结合自身教学实例,分享了如何将复杂的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其他众多青年语文教师也先后分享了自己的假期的阅读书籍和心得体会,并对他人的分享书籍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在交流中迸发出新的火花。活动最后,综合按照各位老师的读书分享和读书报道,各小组评出了一二三等奖,恭喜以下获奖教师。
本次读书交流分享会圆满结束,各位青年老师都在此次分享活动中受益匪浅,相信各位青年老师肯定能够学习领悟各位教育大家们分享的教育经验,继续保持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成为校园最美的风景。
以下是优秀读书笔记:
教师读书交流分享活动有感
语文2组 张玥
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中,书籍是我们最坚实的伙伴,引领我们不断探索教育的真谛。近期,我有幸参与了教师读书交流分享活动,这次活动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前行之路,让我收获颇丰。
活动中,每位教师都带着对教育的热爱与思考,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从经典的教育理论著作,到充满创新理念的前沿书籍,丰富多样的分享内容让我大开眼界。这些分享让我深刻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呵护与引导。
还有老师分享了关于教育创新的书籍,探讨如何在信息化时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这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过于传统,是否忽略了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多元需求。在交流中,我明白了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倾听他人的分享,让我深受启发;而自己的分享过程,同样是一次宝贵的成长经历。在准备分享内容时,我重新梳理了阅读的书籍,深入思考书中的教育理念与自己教学实践的结合点。这个过程让我对书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中的优势与不足。当我站在台上,与同事们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时,我感受到了思想碰撞的火花。
这次读书交流分享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情感的共鸣。在交流中,我感受到了同事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这种热情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它让我明白,在教育的道路上,我并不孤单,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与我携手前行。我们可以通过读书交流,共同进步,为学生创造更优质的教育环境。
活动结束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每一本书都是一位智慧的导师,引领我们不断提升自己。作为教师,我们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丰富自己的教育内涵。同时,我们也要将书中的智慧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让教育更加生动、有效。
此次教师读书交流分享活动,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我教育生涯中的一次重要成长。我将带着这份收获,在教育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用书香滋养学生的心灵,用知识照亮他们的未来。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及交流会后感
数学组 杨宇齐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部令人受益匪浅的教育经典,它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教育道路上的前行方向。这本书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著,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智慧,宛如与教育大师面对面交流,让人茅塞顿开。
阅读此书,我深刻体会到教育者的责任重大。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强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引导者。他以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生动的实际事例,告诉我们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例如,书中提到的教师应如何分配时间,让我深受启发。面对每天繁忙的工作,我们常常抱怨时间不够,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时间来自于每天不间断的读书和学习。正如书中那位历史教师所言,他对每一节课的准备都是用终生的时间。这让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带给学生更高质量的教育。
此外,书中关于教育民主和学生注意力的建议也让我感触颇深。教育民主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与学生平等相处。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时,他们更愿意敞开心扉,与教师交流。而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则需要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通过有趣的教学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参加读书交流会,更是让我收获满满。会上,各位教育同仁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教学经验。听着他们的发言,我感受到教育者共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家纷纷表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对当前的教育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例如,有教师分享了自己在教学中如何运用书中的建议,通过读书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还有教师讲述了如何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书中的教育思想,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读书分享会感悟
其他组 王云逸
返工第一天,在江宁开发区学校青年发展班的组织下,我与东校区其他青年教师一起,就寒假期间阅读的书籍进行了读书分享汇报活动。听完各位老师的分享,我感觉受益颇丰,也“种草”了不少有利于我教师素质提升的书籍。接下来我想以一名新手数学教师的身份聊一聊我此次读书分享会的感悟。
在分享会中,樊老师和王老师所读的《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教养的秘诀不是去做什么,而是在孩子心中担当了什么角色。世界上任何教养技巧都弥补不了依恋关系的缺失。在关系中,被看见是人类很深的一个心理需求,很多人只有在被看见的时候才感受到存在感。依恋关系是看见的前提,只有在依恋中,孩子才会被看见。
许老师分享了《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冯卫东老师尽显其写作功底,将他写作发表的近百篇教育随笔中的精华拿来与我们无私地分享,使我们得以一束光亮,并照亮我们的前进方向。
陈老师分享的是一本对于数学老师来说跨学科的《让操场成为育德的沃土》,在分享中我们能够感觉到他对于自身教学质量的追求与反思,不断追寻提升自身的方法。
汤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边教书边成长》一书,这本书不是本简单的小说,而是一本值得成长的指南,它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你会发现很多以前经历过的事情反而成为了一种宝贵的财富,在你成长道路上支撑你向前的能力。
蒋老师分享了《教育的智慧》一书,爱,是成为老师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当老师需要爱心,作者李老师认为,所谓“爱心”,是童心的自然表现,爱孩子是天性流露而不是道德使然。把教育看成一份事业,而不但仅是一个职业,热爱这份事业,就会热爱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或瞬间进发。既要提升本身业务水平,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把学生吸引到身边,假如我做到了这些,我相信我也能够让我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张老师分享的是《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朱老师分享的《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引导者。只有教师拥有高素质,才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有智慧、有文化、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高素养型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伍老师带来的书籍是《爱的教育》,作者亚米契斯他没有用普通人常用的枯燥无味的说教来教育我们,而是用一个一个日常的小故事来教会我们爱。读完《爱的教育》我才发现其实爱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很少有人会去发现。其实爱往往反映在小事上。
最后骆老师分享了《教育的目的》一书,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拥有五彩缤纷的生活。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努力去回归教育的本源,让中国的教育传承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
此次分享会给我带来了很多我自己闭门造车不能达到的收获,与其他老师的观点碰撞、不同理解之间的互补、全新领域的大门甚至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参加更多这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