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扁的沙子》教学启示
——在因果中培育科学思维
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学校 丁晨曦
在八年级说明文文本中,《被压扁的沙子》堪称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典范文本。这个篇目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以层层递进的推理过程揭示了恐龙灭绝之谜,其精密的说明结构犹如一具精致的思维标本。通过反复研读与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在这类科学说明文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去拆解因果关系,不仅能深化文本理解,更能培养其科学思维品质。
一、逻辑探索中的思维导航
本篇文章其实是由双重逻辑构建起的网络:横向维度呈现的是“撞击说”与“火山说”的对峙,纵向维度则延伸出斯石英这个实证链条。这两个维度交织成严密的逻辑网络,形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在指导学生梳理“撞击说”的因果链时,我设计了“逻辑填空”环节:给出“科学发现→科学推理→科学验证→研究结论”的框架,要求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补全具体细节。这种训练能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因果关系的连贯性。
而“火山说”的论证处理更具教学价值。文中作者仅用一个单句就概括了其因果关系,教学中的这种留白恰恰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契机。在课堂上,我让女生以火山说支持者的身份补写论证过程,要求必须包含“斯石英的特性→______→火山说是错误的”的完整因果链条。这种逆向思维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结构的理解,更让他们体会到科学论证需要完整证据链支撑。
二、斯石英证据链的拆解艺术
文本中除了双线的逻辑网络,其中的斯石英作为核心物证,也成为科学论证的关键支点。在教学我采用了“科学侦探”这种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将斯石英视为破案线索,指导学生建立“物证属性——形成条件——环境证据”的逻辑思维顺序。例如,当学生发现斯石英的“高压形成,高温分解”的特性时,立即联想到陨石撞击的瞬时高压环境,和火山爆发时高温的出现,而这种思维迁移正是科学推理的核心能力。
三、幽默诙谐又科学严谨的语言风格
对本篇文本语言特点的分析,是带领学生进行逻辑思考之后的又一重要任务,在这类科普小品文中,作者往往会使用一些通俗、形象、生动的语言,那么我在教学中,就把这篇文本的语言风格与之前学过的说明文进行比较。学生会发现,八年级上册的事物说明文《中国石拱桥》的开头是用比喻来诠释石拱桥的形态;《大自然的语言》第1段写得像散文;而《被压扁的沙子》中,作者则融入了一些风趣幽默的调侃。语言上虽然都是通俗易懂,但不同的说明文之间还是有细微的差别,教学时要注意分辨。
总而言之,本文教学实践中,最深刻的体悟是:说明文的教学不应止步于知识传授,而应让课堂成为思维训练的演练场。当学生学会用因果关系解剖科学论证,用证据网构建知识体系,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切完整的表述出来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文本解读能力,更是受益终身的科学思维方式。这种思维能力的提升,恰如被压扁的沙子在高压中结晶为斯石英,经历思维淬炼的过程,终将形成璀璨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