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花迷眼,不如锦上添花
——以《三顾茅庐》为例探索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
江宁开发区学校 吴露露
【案例背景】
《义务教务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置“跨学科学习”拓展性学习任务群,强调任务群学习的学科之“跨”。跨学科学习要求语文老师打破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界限,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融合学习中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是知易行难,在什么时候进行跨学科学习?和什么学科跨?怎么开展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最终将学生带去何方?这些问题困扰着一线语文教师,也给我的探索了方向。
【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跨学科设任务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三顾茅庐》,大家对比一下这篇文章和本单元其他三篇小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三顾茅庐》这篇文章没有插图。
师:老师和你们一样都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老师找到了一幅我心目符合《三顾茅庐》的插图,但是很可惜,这幅图没有配色,所以今天这节课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帮我完成这幅图的配色。
(PPT展示插图,发放学案给学生,并让学生准备好画笔)
师:要给人物配色,就要了解不同颜色代表的含义,现在就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在9A Unit 2 Reading中学过的《The power of colours》
(出示9A Unit 2《The power of colours》Reading PPT,完成知识英语课本中颜色知识回顾)
这一环节,通过给课本配插图的情境设置,赋予学生角色和使命感,同时引入英语学科中相关知识,调动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而达成学科融合的目的。
二、素读文本,析人物巧配色
师: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含义,请同学们结合文本相关语句分析人物形象,给你最喜欢的人物服饰着色并说明理由。回答时请按照“我给 (人物名)的衣服配的是 (颜色),因为这能体现出他 的形象。”
(学生八分钟速读文时间本并分析人物形象特点,两分钟时间给自己所喜欢的人物服装配色,请同学上黑板完成人物服装配色,完成后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插图回答上述问题)
生1:我给诸葛亮的衣服配的是黄色,因为这能体现出他的智慧,文中说他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这可见他是一个智慧的人。
生2:我给张飞的衣服配的是红色,因为这能体现出他的暴躁、易怒,文中从他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得出来他的性子很急。
生3:我给刘备的衣服配的是蓝色,因为这能体现出他的求贤若渴,文中他耐心的等待诸葛亮睡醒,并且第三次来拜访诸葛亮都没有生气,可见他是一个有大局观,足够冷静的人。
生4:我给关羽的衣服配的是绿色,因为这能体现他的沉稳,文中他面对气急败坏的张飞会安抚他,这可见他是一个性情沉稳的人。
……
这一环节在课堂上我们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结合文中相关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再根据人物的不同形象,结合不同颜色的特性给人物服装配色,将英语中的所学和语文的文本紧密结合。
三、精读文本,品主旨配文字
师:同学们我们完成的这幅插图还少了配字,我们都知道不同的字体所体现出来的风格特色是不一样的,具体大家可以参考手中的学习单。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结合文本内容及文本背景说说你会选择什么字体来搭配你的插图。
(学生讨论五分钟)
在这一环节学生讨论得很热烈,根据文本背景和文章内容都能做出相应的选择,而且部分小组内的想法也不一样,学生也会彼此说服对方,最后我请上黑板配色的同学阐述他的配字理由,他的回答完成打破了我原本的预设,带来了意外的收获。
生:我没有选择这四种字体中的。
师:(惊慌但强壮镇定)怎么说呢?
生:因为我觉得《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文章的给人一种庄严大气的感觉,但是《三顾茅庐》这篇小说中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智慧塑造了他胸怀天下的气势,作者在写的过程中舒展自如,如行云流水。所以我觉得它既具有行书的特点,又具有楷书的特点,应该用行楷。
师:你的答案完全打破了我的预设,感谢你的发散性思维,让我们这一堂课的思考走向了更深层,但是因为老师没有提前准备行楷的字帖,所以很抱歉没有办法帮助你完成你的这幅画。但是还是请我们其他同学根据你的选择完成你的插图配字。
四、拓读文本,悟深情择插图
师:同学们,请大家把语文书翻到单元导读,其实编者已经在单元导读页给《三顾茅庐》配了一幅插图。那么对比我们刚刚完成的插图和单元导读的配图,你会选择哪一幅图作为文章的插图呢?请你结合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阐述你的理由。
(ppt展示单元导图配图,学生微写作5分钟)
生1:我更推荐自己画的插图,因为自己画的插图展现了《三顾茅庐》小说的高潮部分:刘备和诸葛亮商定天下大事,更着重表现了诸葛亮运筹帷幄、卓尔不群的人物形象。文中主要把笔墨放在诸葛亮的辩论中,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插图更能反应文本内容,并且我们自己插图色彩丰富,能够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而单元导读中的插图,只有刘备等诸葛亮的场景,重点突出了刘备的谦逊,但是没法体现诸葛亮的机智、胸怀天下的人物形象,
生2:我更推荐单元导读的插图,因为“三顾茅庐”这个题目的主人公是刘备,他为了诸葛亮下山,去拜访了三次,图中描绘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场面:诸葛亮卧躺着,刘备恭敬地站在门外,关羽和张飞在后面窃窃私语,刘备和关羽、张飞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幅图更能突显出刘备谦逊,有诚心,心怀天下的品质,同时也能表现出诸葛亮的随意,与他的雄才大略的一面形成反差,更让人感到惊喜与意外,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案例反思】
一、“乱花迷眼”的热闹
上述《三顾茅庐》课例是跨学科教学的尝试,课堂以一副插图作为起点,融合英语、美术、书法,完成语文学科中经典小说人物形象的概括,作者对人物情感态度的掌握,整堂课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但是上完之后的总觉得这堂课丢掉了语文味。跨学科学习强调语文课程同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通过真实情境中的活动与体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1]。
这一堂课确实融合了很多其他的学科,但是同时也忽略了语文的主体地位,虽然将课堂的落脚学生言语表达层面,但是却忽略了从九年级学情出发,未考虑到九年级学生能解决什么,不能解决什么的问题,导致整堂课的目标设置过于简单,言语表达的能力未落到实处,九年级的学生对于人物形象分析,文章主旨的概括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本堂课“配字”、“插图对比”环节依然还在重复完成主旨探究的任务,任务设置繁杂。
此外在情境的创设上本堂课也过于“乱花迷眼”,并没有将使用同一个情境贯穿始终,而是不停的转换生活情境,这样就导致教师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跟学生去解释情境,学生也需要花费时间去理解,完成的任务很多,从而让整堂课各个环节不够流畅,导致课堂容量过大,上课时间很赶。
二、“锦上添花”的反思
跨学科的目的注重的应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学科在进行跨学科教学时,首先应该明确所跨学科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不能忽略语文的主体地位[2],其他学科的融入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只能是“锦上添花”。那么如何才能让其他学科给语文学科增光添彩,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依托文本,硬性明确目标
跨学科教学的现状是不少教师为了跨学科而跨,但是关于何时引入其他学科没有深入的思考,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只停留在浅层的感受,对于精神层面的掌握不到位,那么究竟如何恰到好处地引入其他学科,既不显得“不生搬硬套”,又能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通过多次的尝试发现,要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首先要抛弃跨学科的思想枷锁,明确语文学科的本位,这就要求我们回归语文教学最原始的步骤——依托文本,明确教学目标。
如《三顾茅庐》这一课,九年级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掌握并没有问题,单元导读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描写了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具体到本篇小说,就是需要学生在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掌握小说反复铺垫、层层渲染的艺术特点,这应该是本节课的核心教学内容,其他学科的融入应是为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这是本节课的刚性目标,任何形式的课堂设计都应该围绕此,这是硬性目标。
(二)依据学情,软性融入他科
从语文跨向他科目的是在融合学习中培育和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但是如何跨?何时跨?是一线教师所要思考的,经过探索我们觉得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生觉得难以理解的地方适时的融入其他学科,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如《三顾茅庐》中学生对于反复铺垫、层层渲染并没有非常直观的感受,我们可以融入美术学科,通过插图中上色的顺序,颜色的对比,让学生的体会更加直观形象。
(三)组建任务,恰适引入情境
跨学科学习注重“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强化各学科课程标准倡导的育人功能”,这进一步强化了新课标所提倡的“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要求,所以在进行跨学科教学时为帮助学生高效完成任务,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我们需要创设情境;同时在情境之下组建相互关联的任务群,最终达到以德树人的目的。但是情境的设置要是一以贯之的,上述案例中情境的转换过于频繁,不利于学生的接受,所以我们可以创设如下的情境和任务群:
南京市第九届“汉语周”比赛即将开始,我们班级排演《三顾茅庐》作为“戏剧表演”参赛项目,现在排演结束,但是还缺一张宣传海报,参赛的同学选取了课本单元页的插图作为宣传图片,但是作为宣传海报过于单调,所以同学们经过商量决定给海报加工,并分配了如下任务——
任务1:根据自己出演过程中对角色的认识,结合文本内容给人物的衣服配上颜色,并说说你的理由。
任务2:参赛的同学觉得宣传海报的色调不能体现出戏剧的氛围,请根据你们的参演感受,小组讨论,渲染出你心目的氛围。
任务3;班级同学看完你们完成的宣传海报,有人认为,还是原来没有配的那幅图好,作为戏剧表演者的一份子,请你结合戏剧的特色,以及你对剧中角色、主题的理解,准备一段解说词,向他解释其中的缘由。
任务一和任务二是阅读实践,属于基础性探索,虽融入了戏剧和美术学科,但是他们指向的是“学生在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掌握小说反复铺垫、层层渲染的艺术特点”这一核心目标。任务三是写作实践,在完成任务一、任务二的基础上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提升。三个任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螺旋上升。
(四)多维评价,促进自我调控
新课标主张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跨学科课堂中要确保学生在能够真正提高综合核心素养,就需要多维、贯穿性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依据各类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其学习的参与度、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
如《三顾茅庐》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对宣传海报的完成度,对学生给予积极的回应;可以在课前设置多维评价量表(见下图),对学生在小组合作渲染氛围环节的参与度、表现进行评价。
评价指标 | 测评内容 | 评价结果 |
参与度 | 主动、认真、协助他人 | |
主题集中 | 言行聚焦主题 | |
提出思想 | 提出有用的思想、建议 | |
态度 | 积极评价小组成员 认可小组成员 友好对待小组成员 | |
影响他人 | 认真考虑他人意见 |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应该以语文课程为本位,以情境为依托,以任务群为导向,以难点为切入点,适时融入其他学科,打造一个综合、高效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吴欣歆.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