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赋能课堂,任务驱动学习
2025/4/15 19:44:31  来源:赵慧  字体显示:   阅读:72

情境赋能课堂,任务驱动学习

清水亭学校 武雨桐

优秀的情境设计是保障学科项目化学习有效实施的前提。如何对其进行优化呢?具体可从情境的导向性、适切性、特殊性等角度进行优化:

(一)加强情境的导向性

有效的导向性情境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其主动投入学习活动。这种设计通过真实任务驱动,既促进语文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又实现学习能力的迁移运用,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下面以《唐雎不辱使命》的2个情境设计为例进行分析:

情境1

情境2

寻找唐雎——《典籍里的中国之唐雎不辱使命》演员招募

“最强外交天团评选活动”开始啦!有人推荐了战国时期的唐雎,认为他有资格入选最强外交天团。本节课,让我们走进《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领略这位名士的外交风采,看看他是否有资格成为“最强外交天团”的成员。

任务一:定位角色

任务二:解读角色

任务三:丰盈角色

任务一:梳理情节·了解外交故事

任务二:角色演绎·重现外交现场

任务三:士之辨析·传承外交风采

情境1为虚假情境,为设情境而牵强设计的,且后面的活动任务与文本语言解读深度不够。

情境2具趣味性,任务群的驱动性体现为三个层层递进的核心活动,全方位带动语文核心知识的学习与核心素养的落实。第一项活动指向文言文意的理解与情节梳理,这是深入学习古代叙事文本的基础,学生需要通过细读文本,准确概括唐雎与秦王交锋的关键事件(如“挺剑而起”“色挠长跪”),并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如“岂直”“徒跣”)的用法,从而把握故事的矛盾冲突与发展脉络;第二项活动聚焦人物语言的品析,要求学生关注对话中的虚词(如“其”“而”)、语气变化(如秦王的威吓与唐雎的反诘)以及修辞手法(如排比、反问),通过角色朗读或台词改写的任务,深入体会唐雎的“士之怒”与秦王的“骄横—屈服”态度转变,从而领悟《战国策》语言犀利、富于张力的风格特征,以及人物语言背后的性格与谋略;第三项活动是主题的深度探究与文化反思,借助战国策士精神、外交智慧等助读资料,引导学生理解“不辱使命”的象征意义(如弱者的勇气、谋略与责任感),并关联现实情境(如现代外交谈判、职场沟通艺术),最终形成思辨性成果(如《从唐雎看弱国的外交智慧》或《“士之怒”对现代人格的启示》)。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教学设计将文言知识积累、文本语言鉴赏与文化价值探究紧密结合,既落实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核心素养,又以情境任务(如“战国策士学院招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推动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体现了任务群教学“以用促学”的实践导向。

(二)保证情境的适切性

在《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中,曾尝试设置这样的情境:

“假设你是科普作家,要为学校科技节撰写一篇关于'恐龙灭绝'或'板块构造'的科学短文,向同学们普及相关知识。”

这一情境虽然联系了社会生活,但仔细思考便会发现:学生对科学假说的论证逻辑和地质学知识较为陌生,超出了他们的认知水平,且单纯撰写科普文章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层兴趣。因此,这一情境虽然涉及科学实践,但缺乏真实的探究性,也难以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设计优化后的情境如下:

在教室黑板上呈现一则“科学侦探社的悬赏令”(设计成破损的羊皮纸效果),内容为:

“近日在校园后山岩层中发现奇异条纹,经初步检测可能与远古地质活动有关。现征集'科学侦探小组',在五日内提交分析报告——地球奥秘研究所。”

核心问题驱动:如何运用《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的科学思维方法破解岩层之谜?请各小组制作“地质侦探日志”,并推测校园所在地质板块的运动历史。

知识激活环节引导学生速读课文,聚焦关键科学概念(如“撞击说”“火山说”“板块构造”),通过分组讨论三个层次的问题:

1.岩层条纹可能记录哪些地质信息?

2.科学假说的论证需要哪些证据链?

3.如何用“从一个科学领域发现另一个领域问题”的思维解释校园地貌特征?

优化后的情境具有以下优势:以真实的探究欲望为驱动,选取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为观察对象,将抽象的科学思维转化为具体的侦探任务。学生通过组建“科学侦探社”,在角色代入中自主完成证据收集、假说论证、报告撰写等实践任务,既落实了“筛选科学信息”“理解论证逻辑”的阅读目标,又培养了“用科学眼光观察世界”的思维品质。

最终的“地质侦探报告”要求运用短文中的举例说明、比较说明等方法,体现对说明文知识的迁移运用,而整个探究过程自然融入了“大胆假设、严谨求证”的科学精神培养,实现了知识学习与思维发展的有机统一。

(三)发掘情境的特殊性

情境雷同是项目化情境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容易导致学生审美疲劳,降低学习兴趣。为避免这一问题,教师可采取以下策略,结合文本特点创设独特情境:

1.依据创作背景、作者经历设置独特情境
以《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为例,可设计情境:“假设你是西南联大的学生记者,负责记录闻一多先生在抗战时期的演讲与行动,并撰写一篇人物特稿,向全校师生展现他的‘说’与‘做’。”这一情境紧扣闻一多的学者与战士双重身份,让学生通过角色代入深入体会其精神品格,避免泛泛而谈的“写读后感”式任务。

2.结合社会热点设置独特情境
《济南的冬天》可借助“淄博烧烤热”这一现象创设情境:“济南文旅局拟推出‘老舍笔下的冬日济南’主题旅游路线,请你作为文化顾问,结合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语言风格,设计宣传文案,并对比淄博的‘烟火气’,分析两地旅游特色的异同。”此情境既关联现实热点,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地域文化元素,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3.根据文本特质,创新问题情境

《活板》一文可以招募“活字印刷术非遗传承人”,要求应聘者深入理解《活板》一文,并能运用活字印刷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你是应聘者之一,需要通过以下任务关卡,展示你对“活”字的理解和技术

  • 站点统计:
  • 今日访问:1363 次  |  
  • 本月访问:79738次  |  
  • 访问总数:6869483次  |  
  • 文章总数:3175条

Copyright (c)2003-2007 Allright Reserved 江宁开发区学校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0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清水亭东路1号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