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读品美文,读写共生谈深情
——以《秋天的怀念》教学为例
向树敏
案例背景
散文的阅读与教学在初中阶段占很大比重,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刚上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想要读懂散文、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文章主旨,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而,在进行散文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感知文本内容,体会散文中蕴含的情感。在此背景下,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我有意识地通过几个任务,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品读文本,并结合自身体验体会文章情感。
案例综述
导入:提到秋天,曹操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面对秋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作家史铁生与秋天又有着怎样的羁绊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且读且思,共品深情。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
生1:文章讲述了母亲身患绝症却还照顾双腿瘫痪的“我”,直到生命结束,而“我”直到母亲去世后才明白母亲想要带“我”去看花的良苦用心。
生2:文章讲述了“我”在母亲去世后,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从而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重新振作起来,明白了“好好儿活”的含义。
师:我们将两位同学的答案融合一下,可以这样概括:文章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最后一息,最终使儿子树立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的故事。
师:读完文章,同学们知道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吗?
生:看花
师:非常棒!同学们找得很准确。看来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预习。那同学们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篇文章的。
写作背景:21岁时,曾是学校80米跨栏比赛冠军的史铁生遭遇巨大的不幸,双腿高位截瘫,对生活绝望的他脾气变得暴躁不已。那时,他的母亲虽然已经患有严重的肝病,但却隐瞒病情,一边默默忍受身体的疼痛,一边坚持照顾儿子、激励他继续生活下去,直至自己离开人世。母亲去世后,史铁生追忆自己瘫痪后至母亲去世前的一段相处时光, 以歉疚的笔调写下了这篇令人感动的散文。
师:下面我们一起进入任务一,去认识史铁生的母亲。
任务一:认识一位母亲
师:请同学们阅读文中描写“看花”的文段,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用课件上的这个句式回答。
句式呈现:“ 这句话,用了 方法,向我们展现了一位
的母亲。”
生:“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这句话,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关爱儿子,心疼儿子得母亲。
师:同学们这句话找的很好,这句话中有两个“悄悄地”,想一想,母亲为什么要“悄悄地”出去,又“悄悄地”进来?
生:知道儿子心情不好,不想打扰儿子。
师:那她直接“悄悄地”离开,将空间留给儿子就好,为什么还要“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师:同学们可以结合背景资料想一想,正值壮年的史铁生,曾经还是学校80米跨栏比赛冠军,突然之间双腿瘫痪,只能在轮椅上度过后半生。此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此时,他应该很痛苦,很绝望。
师:说得对,那再进一步想想,身处绝望的人,可能会做些什么?
生:可能会做一些伤害自己的事。所以,母亲“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是因为担心“我”做出伤害自己的事。
师:非常棒,你分析得有理有据。那从两个“悄悄地”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看到一位心思细腻,关心儿子的母亲。
师:对,母亲还心思细腻。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能体现出母亲的心思细腻?
生:“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这句中“挡”这个字也体现出了母亲的心思细腻。
师:能详细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我”当时“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秋天的景色给人一种萧瑟凄凉的感觉,作者本来就痛苦绝望,再看着这种萧瑟凄凉的秋景,内心会更加难过,母亲“挡”在窗前,是为了不让我被窗外景色影响,变得更加悲观。所以“挡”这个字也体现了母亲的心思细腻。
师:你分析得太好了,可以看出你也是一位心思细腻的人,给你点赞。
师:我们再回到同学们找到的第一句,想一想你们在家如果心情不好,像史铁生这样大发脾气,你父母会怎么做?会不会像史铁生母亲一样悄悄出去,等你自己平静?
生:不会,他们会喝止我,甚至会揍我一顿。
师:那史铁生的母亲为什么不像大多数父母那样阻止他?这句话还可以体现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我认为是因为史铁生的母亲理解儿子内心的痛苦,所以体谅他,从中可以看出她还是一位慈爱包容的母亲。
师:关爱儿子、理解儿子、心思细腻、慈爱包容,还有补充吗?
生:从“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这句话和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看菊花的行为,可以看出母亲热爱生活,喜欢侍弄花草,但是儿子双腿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也体现出她爱儿子。
师:母亲热爱生活,喜爱花草。她想带儿子去看菊花,仅仅是因为喜欢菊花吗?
师:可以联系文中作者在窗前看到的景象,深入思考,和同桌讨论讨论。
生:我们认为母亲是为了不想让儿子继续看着萧瑟凄凉的景象陷入悲伤,从而让自己更加悲观。
师:在这萧瑟的秋天中,菊花是怎样的?同学们读一读描写菊花的片段,思考一下作者笔下的菊花,让你想到了哪些词?
生:作者笔下的菊花美丽、淡雅,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
师:充满生命力!说的真好。请同学们齐读描写菊花的语句,再思考讨论:母亲为什么要执着于带我去看菊花?
生齐读:“黄色某的花淡雅、白色某的花高洁、紫红色某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生1:母亲不想“我”继续悲观下去,想让“我”看看美好的东西,不要再痛苦,绝望。
生2:文章第一段史铁生“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这里可以看出作者不想活了,所以他母亲想让他看看充满生机的菊花,改变想法,能好好儿活。
师:非常棒,同学们能够联系前后文去分析,非常好。那从看菊花这件事,可以展现母亲怎样的形象?
生:展现了一位明智的,聪明的母亲。
师:可以换一词,将明智、聪明换成睿智,是不是更好一点。但是看花之行最终并没有实现。因为母亲这时候已经——
生1:身患绝症且病入膏肓。
生2:因为病发被送到医院,没多久便去世了。
师:对于母亲的病情,“我”知道吗?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作者并不知道,我是从“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后来妹妹告诉我”,“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师:母亲病成了这样,“我”却一无所知。昏迷之前,她所牵挂的还是一双儿女。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1:我看到一位伟大无私的母亲。
生2 :我还看到一位坚强、坚韧的母亲。
师: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从这可以看出母亲这一生都——
生齐答:艰难!
师:对!艰难、辛苦也是母亲的形象。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总结: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活得辛苦,却又十分无私和坚韧的母亲,她热爱生活、心思细腻,对儿子无比慈爱包容,同时又充满睿智。
任务二:体会一种深情
师:让我们再去读一读几次写“看花”的段落,前一个任务中,我们已经体会了母亲对孩子的深切的关爱和包容。那么身为儿子的史铁生,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情感呢?
生1:从文章标题和背景资料,我体会到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
生2:从“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一句中的“没想到”“竟”等词我体会到史铁生对母亲的愧疚。
师:听到母亲两次提出的“看花”的请求,“我”的反应又怎样的变化?
生:第一次“我”是强烈拒绝,并且大发脾气,嚷着“我可活什么劲儿!”。第二次面对母亲的提议,“我”回答“什么时候?”可以看出“我”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愿意去看花。
师:为什么“我”前后态度会发生变化呢?同学们先小组讨论交流,然后举手回答。
生1:我们认为可能是因为作者不想让母亲失望难过,所以这一次当母亲提出看花时,他不再抗拒,而是同意了。
生2:我们认为除了前面同学说的这一点,还可能因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平复,作者的内心逐渐接受了自己的现状,没有一开始那么绝望了。所以默认了母亲的安排,想宽慰母亲,让母亲开心点。
师:你们分析的都很有道理。不论是不想让母亲失望难过,还是想宽慰母亲,让她开心,都缘于史铁生对母亲的——
生齐答:爱!
师:对!母亲关爱着儿子,作为儿子的史铁生同样也爱着母亲。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分别扮演母亲和儿子,从两次看花的情节中任选一个,尝试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人物的语气、情感。给大家3分钟时间准备。
(邀请学生朗读展示,并请学生进行点评)
师:几组同学整体而言读得都很棒,基本上关注到了人物身份和情感,但是在重音和语调上的处理有的还需要改进,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朗读。
任务三:品味一个哲理
师:正是这份母子之爱,让史铁生在母亲去世后,和妹妹一同去北海看了菊花。看着在秋风中开得“热烈而深沉”的菊花,作者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这没说完的话是什么?
生:这没说完的话是:我和妹妹要好好儿活。
师:文中几次出现“好好儿活”,请大家结合文章内容,想一想,我从“看花”这件事中到底懂得了什么?
生1:菊花在万物凋零的秋天开得如此热烈,美丽,让“我”懂得了要像菊花一样,即使在秋天也要努力绽放,要好好活下去,不能自暴自弃。
生2:从菊花“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不管外在环境如何,要像菊花一样,坚持让自己活得精彩。
生3:从母亲身患绝症却还尽心尽力照顾“我”,想要带“我”看菊花,让我欣赏美丽的景色这一系列事情中,作者懂得了要战胜身体上的疾病,战胜生活中的困难,要热爱生活,坚强地活下去。
师:同学们的分析真的十分精彩,讲的也是十分在理。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史铁生从“看花”悟出来的哲理: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无论选择怎样的人生之路,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
师:如果你是此时的史铁生,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与同学分享。
(学生作品展示)
师:从同学们写的内容中可以看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理解了史铁生母子之间的深情,也理解了母亲想告诉史铁生的道理。
课后作业:
1.结合课上所讲内容,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将你的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2.学完本文,在与家人相处方面有何启发?将你的启发写在作业本上。
案例反思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充满深情与哲思的散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怀念之情,以及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坚韧与乐观态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与思考的能力,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以文为本,师生共读细品
课上用谈话法,以问答形式展开对文本的品读。在了解文本背景,初步理解文本内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共读三次“看花”,寻找文中细节描写,并结合自身体验感悟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厚的情感以及作者史铁生对母亲的愧疚与怀念。
(二)以读悟情,加深情感体验
在梳理人物形象及情感之后,给学生时间,分角色朗读。学生在选择文本,揣摩人物语气情感的过程中,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加具象化,对于文本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同时,在几组学生分角色朗读之后,加入学生评价环节,更有利于学生对人物和情感的理解,从而达到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目的。
(三)以写促读,谈谈自身感受
课堂练笔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于文本阅读的理解。课上创设了一个小情境“如果你是此时的史铁生,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以此引导学生在品读文本之后结合自身体验与思考,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哲理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达到以文育人的目的。
总结,散文是一种注重情感表达的文体,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尝试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促进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