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笔记优化策略——以《井冈翠竹》教学为例
2025/6/11 7:45:27  来源:赵慧  字体显示:   阅读:228

课堂笔记优化策略——以《井冈翠竹》教学为例

江宁开发区学校 仇捷雯

课堂笔记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语文课堂上总有一些沉默时间——用来给学生记笔记,而这一段时间究竟是否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理解与掌握却往往成为疑问。当前语文课堂笔记存在两大困境:其一,学生多机械抄录板书,呈现“碎片化”特征;其二,笔记内容与思维训练脱节,难以支撑深度学习。本文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课文《井冈山翠竹》为例,提出“三维笔记法”,通过结构化记录、符号化加工、思辨性补充三个维度,引导学生实现从信息接收者到意义建构者的转变。

一、结构化记录:构建文本解读框架  

1)双重视角梳理  

文章结构维度:指导学生用“金字塔结构”分层记录,底层为翠竹自然属性,中层为历史叙事(“革命斗争时期”“社会建设时期”),顶层为精神象征。  

教学逻辑维度:同步标注教师设计的思维阶梯问题,如“文中哪些细节实现了从物到人的转喻?”

2)对比式留白  

在笔记右侧预留“比照栏”,引导学生关联同类文本。如在分析翠竹象征义时,对照《白杨礼赞》中“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体会革命文学意象的共性表达。

二、符号化加工:发展批判性思维  

1)多级标注系统  

基础层(△):修辞手法、描写角度等语文要素  

深化层(☆):历史语境与文学意象的关联点  

2)视觉化重组  

将教师口述的拓展内容转化为思维导图。如用“意象光谱”呈现翠竹在不同段落中的精神内涵,直观反映文本情感脉络。

三、思辨性补充:实现学习迁移  

1)生成性记录  

要求学生在课后用三种颜色补记:  

   红色:课堂讨论产生的新见解(如“翠竹”之“翠”象征着不断发展着的井冈精神)  

蓝色:对“借物抒情”类散文的一般赏析思路(如通过抓住“物”的特点来分析“情”)  

绿色:自我反思(如在回答问题时缺乏文章中心意识,而将句段独立开来)

2)测评对接  

在笔记末页建立“考点映射表”,将文本分析与常见题型对应。

优化课堂笔记本质上是重构学生的学习思维。当笔记成为主动建构的过程而非被动记录的产物时,既能实现“以文化人”的教学目标,也为学习者与教学者的良性互动提供新的动力。

  • 站点统计:
  • 今日访问:2410 次  |  
  • 本月访问:13315次  |  
  • 访问总数:7123359次  |  
  • 文章总数:3240条

Copyright (c)2003-2007 Allright Reserved 江宁开发区学校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0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清水亭东路1号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