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式写作训练:助力学困生课堂参与觉醒 ——《学习仿写》教学案例
2025/6/11 7:46:38  来源:赵慧  字体显示:   阅读:47

阶梯式写作训练:助力学困生课堂参与觉醒

——《学习仿写》教学案例

江宁开发区学校 丁晨曦

【案例描述】

一、艰难的写作开端

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为散文单元,这一单元的文章因其多变的形式,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成为了供学生模仿的范本。我在教授完第4课《灯笼》时,利用剩下几分钟的时间布置了一个课堂的微写作,想为这一单元的作文训练埋下伏笔,顺便看看学生的能力如何。我投影出《春》的开头,询问学生“谁能仿写这个经典开头?”话音刚落,A层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盼望着,盼望着,风筝线牵来了三月的云彩”,“期待着,期待着,冰裂纹在湖面写下冬的遗书”,不出所料,这个问题对A层学生并不困难,但是班级里的学困生却始终静默如深海,我尝试提问,他们却意兴阑珊,仿佛写作对于他们来说是天大的难题,即使只有一句话而已。

二、困顿的课后思索

课下,我反思了自己上学期的写作教学,发现我对于写作的关注点一直集中在对A层学生能力的提升和作品的展示上,那么学困生呢?他们的写作能力似乎提升较慢。正在纠结之际,我看到了办公桌上未完成的教学设计《学习仿写》,没错!“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这一步我若再走的踏实一点,是不是就可以带领学困生找回写作的自信和方法。

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我尝试反思总结学困生出现写作困境的原因:1、望而却步。学困生基础较差,语言贫乏,在之前的写作中也未曾获得任何成就感,大篇幅的写作任务更加重了他们的畏难情绪。对此,千万不可强求,我设置了阶梯式写作,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完成度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2、一筹莫展。句子仿写任务看似简单,但对学困生而言,他们没有拆解文字和重组句子的能力,缺乏“脚手架”的开放式要求反而加剧了他们的畏难情绪,那我可不可以将笼统的要求进一步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步骤呢?

三、惊喜的课堂创作

打起精神,我开始重构自己的教学设计,对之前的仿写任务单也进行了大篇幅的修改,重新设置课程名称为:借他人的树,开自己的花——《学习仿写》。

(一)作文难题何时了?仿写知多少

上课伊始,我先向学生们介绍仿写的定义和意义,并借助之前学过的文章引导学生关注仿写点,如仿写《春》的开头,《社戏》的篇章结构,《阿长与<山海经>》的情感变化,《白杨礼赞》的写作手法,并在仿写分类中着重说明,仿写分为点仿(对范文的局部模仿)和全仿(对整体文章的模仿),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酌情完成,借机消除学困生的畏难情绪。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仿写要躬行

经由对仿写详细的介绍之后,我带领学生正式进入“模仿”的世界。为了解决上节课留下的“麻烦”,我在任务单里对第一环节句子的仿写中作了修改,加入了对《春》的开头的拆解,先带领学生分析“盼望着,盼望着”的复沓修辞,与“脚步近了”的拟人化表达,再总结此句的写作方法为“具象化意象+动态化修辞=诗意的表达”。并提示学困生任务单上有“半成品”支架,如“窗是_________(比喻),框住了_________(具体意象)的_________(动态描写)”。课堂上,学困生甲思索不久后,写出了一句让我惊艳的话:“窗是时光的相框(比喻),框住了梧桐叶(意象)跳着金色的圆舞曲(拟人+动态)”。这句话的出现,在课堂上引发了热烈的掌声,看来,创造力人人都有,只是看老师们如何激发。完成了句子的仿写之后,第一课时也结束了,课下,学困生乙问我:“老师,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写吗?那能不能不写‘窗’了呀,写点我们感兴趣的东西……”学生乙的话虽平静,但却像一声惊雷,在我脑海中炸了开来,对呀!孩子们也是有自己的倾向,选择一个让他们感兴趣的写作主题,激起他们的表达欲望,是不是又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在片段仿写中,我该精选什么样的话题,才能使他们感兴趣的呢?经过思索,第二课时伊始,我出示了诗歌《回延安》中的某一章节,让学生模仿《回延安》中“信天游”的形式写一段抒情诗,要求:两句一节,节数不定,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上句起兴,下句点题。主题为《作业悲歌》或《作业颂歌》,话音刚落,班级里立刻炸开了花。没错,对“作业”的感受就是我精选的写作话题,这个与每个学生密切相关的任务,这个让他们又爱又恨的东西,绝对可以激起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果不其然,任务刚刚布置下去,学生们就忙不迭的在“满腔愤慨”中写下了《作业悲歌》,尤其是“深受其害”的学困生,表达更是真切而动人,简直字字血泪。学生甲写到:

作业堆成太行山

钢笔弯成新月弯

手抽筋来眼发酸

鸡鸣三更笔未干

……

学生乙写到:

几回回梦里补作业

双手忙的不停歇

千声万声呼唤你

我的作业就在这里

……

学生丙写到:

泪蛋蛋砸穿作业本

红叉叉刺得心口颤

墨团团爬满练习册

错题题织成蜘蛛网

……

课堂上,大家听着、笑着,反思着自己对作业的态度,有趣却不逾矩,每一位同学对作业都有话说,每一位同学都在利用仿写表达心声,“信天游”的表达形式本就热烈而奔放,正好与所有学生此时的心情相契合。

在如此热烈的仿写氛围中,我知道该顺水推舟,利用下一个环节把教学推向高潮了,紧接着,我出示《安塞腰鼓》的第7自然段,继续加强片段写作训练。之前的课文教学中,班级学生都被这一段对安塞腰鼓的场面记忆犹新,有不少同学已经可以背诵,我趁机改变课堂形式,在多媒体中出示“胶东摔面”的视频片段,学生被山东大汉们摔面时的力道、豪放所震撼。趁热打铁,继续按照我的要求,仿写此片段。过程中,我特意观察了班级里的学困生,发现他们的积极性比之前的写作课要高出不少,之前完全不肯动笔的某些同学,在这节课上也在努力表达,展现自我,比如学生丙写到:

看!——

案板前腾起一片白雾时,是时候了。灶火舔着铁锅的刹那,是时候了。食客喉结滚动的一瞬,是时候了!

骤雨一样,是面团的摔打声;游龙一样,是翻飞的双臂;银练一样,是抻开的筋脉;惊雷一样,是面杖敲击案板的脆响;落雪一样,是簌簌纷飞的面粉。胶东半岛的早市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迈、多么火烈的舞蹈哇——胶东摔面!

学生丁写到:

这摔面,使清晨的薄雾骤然蒸腾了,使惺忪的睡眼蓦然清亮了,使沉寂的街巷陡然沸腾了。面团在铁掌下涅槃重生。忽而化作白练当空舞,忽而变作银蛇绕指柔。

好个胶东摔面!

学生们很热情,这次的写作课没了之前的沉闷和无聊,取而代之的是全员参与其中。课程结束,我特地表扬了班级里发言和分享较为积极的几位学困生,肯定了他们的表达。令人更加欣慰的是,有了课堂上的铺垫,学生对最后的进阶型全文仿写,也不排斥了。

(三)闰岁风霜晚,仿写收获迟

第二天,我收到了这学期质量最高的一次作文作业,虽然学困生的水平仍旧有待考量,但我却从他们的文章中看到了进步的痕迹,回想起他们参与课堂的点点滴滴,我觉得无比欣慰。通过精准的阶梯任务设计,精心选择的写作主题,仿写不仅能提升语言表现力,更能让学困生在“跳一跳够得着”的体验中重建写作自信。

【案例反思】

一、阶梯式写作训练要“全”:关注所有学生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写作教学也是一样,虽然在语文的教学中,它属于高层次的教学阶段,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完成度不高。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方面的训练,正所谓“取其上者得其中,取其中者得其下”,如果最开始的时候以高标准,高层次训练学生,可能对其能力的培养更有益处。

我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告诉自己一定要相信学困生的创造力,他们同属于班级的一份子,如果单单只有A层学生参与的课堂,一定不是成功的课堂。另外,学困生的参与度提高,对整个班级课堂氛围的提升也有好处,当所有学生都感受写作的快乐和成就时,我们作为教师一定会收获颇丰。

二、阶梯式写作训练要“细”:注意分层教学

阶梯式写作训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给所有的学生搭建平台。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步一步的拾级而上,可以让学困生逐渐拥有成就感。

教师对于此,千万不要强求一蹴而就,之前的写作训练,我总喜欢让学生一口吃成个胖子,觉得方法已经教给你了,为何就是不能还给我一篇完整的文章,殊不知,学生的心理压力反而更大。若能做到逐级训练,每个学生都会走到适合自己的那个高度,我班的学困生甲,之前从未有一篇完整的作文写作,《作业悲歌》的分享,让他感受到了写作的快乐,虽然第二天交给我的文章仍不成熟,但我觉得只要他多上一个台阶,与之前的自己相比就是进步。

三、阶梯式写作训练要“精”:精选写作主题

学生写的应该是他们想写的东西,学生表达的应该是他们想说的话。为了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应该精选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让写作不仅成为训练语文能力的一种方式,更成为学生情感表达的出口,对于学生来说,待在学校的时间占据他们生活的大半,那么与之相关的主题,就可以从中挖掘,找到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激发他们说话欲望的那个点,我想,心中若有奔腾不休的情感,笔下就会生成如诗如画的文字。

同时,要记得在他们表达的时候,规范表达方式,不忘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课上,学生们的《作业悲歌》写的如火如荼,我时时不忘提醒他们,内容的抒发一定要符合“信天游”的格式,学生自然而然就不会滥用词语,而是精挑细选,使之符合押韵,有诗的结构。否则,一味无脑的“泄愤”,也违背了做写作训练的初衷。

四、阶梯式写作训练要“夸”:肯定学生成果

学困生最缺乏的就是别人的肯定,自信永远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真正成功的教育里,学生一定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如何肯定他们的主人公意识,其实就是在每一个环节中,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课堂上,我仔细阅读了学困生的所有成果,从中找到他们的闪光点,有几位学生确实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我把他们的作品投影到大屏幕上,让他们自己读给大家听,当自己展示的成果获得全班同学的肯定后,他再拿起笔来进行接下来的写作就会变得水到渠成。

  • 站点统计:
  • 今日访问:2213 次  |  
  • 本月访问:13118次  |  
  • 访问总数:7123162次  |  
  • 文章总数:3240条

Copyright (c)2003-2007 Allright Reserved 江宁开发区学校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0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清水亭东路1号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