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读法》读书笔记
2025/6/11 7:47:05  来源:赵慧  字体显示:   阅读:37

《史记的读法》读书笔记

江宁开发区学校 高一嵘

首先谈谈读完书后,对历史看法的转变。

前段时间在一档播客节目中,听到了这样的观点:历史不是过去学,历史是未来学,我们研究的是过去,但是目的是为了将来。的确,我们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记住教训,更是为了寻找方向,每当我们不知道前路应该如何行进,就会回望过去,透过曾经的点滴经验寻找一个出路,这才是历史最大的作用杨照老师在这本书中也讲过,历史不应该是what,而是how and why,对于后来人,知道一件事怎样发生如何发生,要比了解这件事本身更重要,而我们对过去了解的每一丝,都将明确的编织进未来的道路。

在书中,杨照老师还提到了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我们看历史,不是寻找认同感,而是寻找不同感。曾经我一直认为阅读历史的故事是为了在字里行间寻找熟悉的痕迹,但是又总感觉少了点儿什么,等看到这本书之后才明白,我寻找的不是自己,而是所有不属于我自己的东西;在那些一个个几百年几千年前的人物里,我要找的不是我的影子,而是我没办法理解的、从来没有体会过的人和事。

在《史记》中有这么多人可以为了心中更崇高的理想放弃生命,伯夷叔齐为了自己商朝父子君臣之道宁可活活饿死让我联想到前段时间讲王绩的《野望》,里面有“采薇”的典故,当时只讲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史实,却忘记了传达“大道”,是一处缺憾,项羽在明知可以东山再起的时候还是因为无颜过江东而自刎江边,这些都不是懦弱,而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有些坚守要远比生命本身更重要,有的是为君臣之道、有的是为义、有的也是为了骄傲,这些都值得他们付出生命,这是我本来无法体会的可能也是学生不能体会的——不过历史给了我明白的机会。

当我开始在历史书的字里行间不再执着于寻找自己,而是开始搜寻未知,阅读过程也变得有趣起来,视野也真正的开阔了。

其次,谈谈读《史记》的比照之法。

在杨照先生的《李将军列传:国士之风》中,我最先看到了司马迁的以事塑人之法,而与李将军相对照的是程不识。李广将军这个军事天才,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更重要的是他有着真性情:“松散的带兵方式”“非常简约,手下兵士都很快乐自在,乐意为他效死,匈奴自然不敢侵犯”(P27)当然与之不同的是程不识“自己带兵虽然非常严格,但是匈奴知道他时有准备,也不敢轻易来犯。”

鲜明对照中凸显的是司马迁的喜好:李广将军的真性情,尤其是他对待手下的态度。“一个人如何对待身边的人,有时比他如何成就自己更加重要。”(P29)说的就是李广。在司马迁眼中,“李广性格的典范之处就在于,他如此郑重地对待自己的真诚,对他来说,真诚地对待部将比这些部将最后可以帮他杀多少敌人、建立多少战功更重要。”“此外,他还坚守自己的个性与原则——关于怎么打仗、怎么对待人,不会因为时局、现实而有所改变。”(P30)

这也就是为什么司马迁会把李将军列传放在首位,甚至匈奴列传前的原因;也是司马迁为什么会为李陵辩护一个原因;更是司马迁“想借此建立一种历史的评断——历史不应该那么现实,只记录成功者,忘掉失败者。一个失败者如果有好的失败理由,反倒可以让我们学到更多。”(P24)阅读时,被司马迁不动声色的排列安排,被他的用心震撼到了。

最有意思的对照是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这是英雄与无赖的对决。

坦言说,这部分从项羽和刘邦的出身、性格、吸取身边人的意见等不同角度进行对比,故事的精彩,感觉不似历史,更像传说。杀机暗伏的鸿门宴,将战场上果断决绝但政治场中优柔寡断的项羽,愤懑得直呼“不足以谋”的范增,低声下气以退为进的刘邦,沉稳足智的张良,知恩图报的项伯,有勇有谋的樊哙,忠心勇武的项庄……刻画得分明有度,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对历史格局的未来走向有着铺陈暗合。

当然,司马迁的对比,其意图还是指向他的史观:“单一中心的,高度集中的权威,与能够信任不一样的人所产生的多中心的组织网络,哪一个更耀眼呢?当然是单一的权力中心,它看起来多么崇高。但在实力,尤其是韧性上面,哪一个更强大呢?从刘邦最后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答案已经很清楚地摆在我们面前。”(P126)“一个人,如果不清楚什么是自己招来的,什么是自己真正无法控制、是环境施加在我们身上的,就跟项羽没什么两样。所以他(司马迁)最后说‘岂不谬哉!’。”(P136)

对英雄,司马迁有着最严厉的批评;对无赖,司马迁有着直言不讳的肯定,一切都在比照中。

最隐晦的比照秦始皇和汉武帝。

在《秦始皇本纪:暴落的帝国》中,司马迁借黄帝制和郡县制,让我们看到了秦始皇彻底的中央集权政治,也是秦始皇独有的历史意义。而这种高度集权建立在严刑峻法上,用禁书令、焚书令彻底隔绝西周官学传统,“只管法律而不顾人情”,人与人之间没有彼此的信任,民众动辄得咎,刑徒满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连方士都评价他天性“刚戾自用” ,其子扶苏劝其承接周代人伦之政,反被流放……也为帝国的暴落埋下了深刻危机。

司马迁笔下,始皇和李斯“以今非古”、以法律代替道德人伦的可怕,令后人警醒。

而这些都在暗暗比照着汉武帝时期,表面推崇儒家,实则法家暗行的社会趋势。秦朝只存两世,汉朝并未重蹈覆辙,除了汉武帝本人外,很难说,《史记》没有功劳。司马迁作为当朝史官,其使命其胆识真是令人敬佩。

当然《史记》中还有很多比照,有个人的,也有群体的,既相互对比,又彼此照应:同是混混出身的韩信和刘邦,同是功臣的张良和萧何,同是典范的吴太伯和伯夷叔齐,同是名医的扁鹊和淳于意,还有酷吏和循吏两个群体……于比照中,自悟的皆是智慧。

最后,引用一则书评作结。

读《史记》,读英雄的落寞,读无冕之王,读礼让谦和之真君子,读游走于正统之外的刺客游侠,读货殖之价值,读音乐之美好,读汉医之智慧……最重要的还是读史的态度:

是客观的,也是有态度的;

是读百态,也是读个性;

是比照过去,也映照未来;

是读包罗万象,也读凝练聚焦;

是读真实的,也不乏有虚构的;

是纵观整体的,也是横向联结的;

是读综合之论,也是读专著之书……

  • 站点统计:
  • 今日访问:2825 次  |  
  • 本月访问:13730次  |  
  • 访问总数:7123774次  |  
  • 文章总数:3240条

Copyright (c)2003-2007 Allright Reserved 江宁开发区学校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0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清水亭东路1号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