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革命文学在情境中生长 ——《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反思
2025/6/11 7:47:53  来源:赵慧  字体显示:   阅读:68

让革命文学在情境中生长

——《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反思

江宁开发区学校 刘柯云

一、教学实践中的双重困境:代际经验断层与价值传导阻滞

在春寒料峭的三月备课会上,当大家讨论起《土地的誓言》如何教时,语文组的老师们都皱起了眉头。教研组长赵老师摩挲着教材叹气:“这类革命散文最难教,讲深了变历史课,讲浅了成口号课。”青年教师许老师翻动着教案苦笑:“我在试教时,赏析‘红布似的高粱’用了十分钟,可问到‘土地为何要发誓’,孩子们的眼神比窗外的梧桐枝还空。”

为了更好地分析学情,我在教授这篇课文之前,对自己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备课组会议上的困境在我的课堂数据中具象化为双重裂缝:其一是专业维度的断裂——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悬空,学生预习作业中“九一八事变”发生时间的空白率高达73%;其二是教育效能的塌陷,在历史课本尚未系统讲授抗战史实的七年级,这些诞生于血火岁月的文字,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解读困境。超过60%的学生将“端木蕻良”误认为当代网络作家;更有75%的学生认为文中反复出现的“故乡”与他们的生活毫无关联。

这种困境折射出更为深层的教育危机:在短视频重塑认知结构的Z世代眼中,端木蕻良笔下“炽热的黑土”正在被解构成“不会说话的NPC”,“九一八”事变的时空坐标被压缩成手机游戏里的支线剧情,传统的历史厚重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解构危机。

这场危机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三重时代悖论:当5G网络以光速传递信息时,历史记忆的传递却陷入卡顿;当元宇宙构建无限虚拟空间时,学生对现实土地的感知却日渐稀薄;当大数据能精准预测阅读偏好时,我们却失去了让年轻心灵为一段八十年前的誓言震颤的能力。正是这些尖锐的矛盾,催生了本次教学改革的迫切性——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重建文化基因的传导通道。

二、革命文学教育的范式突破:认知、情感、表达三维阐释模型

当历史记忆的厚重感撞上信息碎片的轻量化,我们该如何让那些滚烫的誓言穿透八十年时空,真正抵达少年的心房?这双重困境的叠加,促使我开启了一场带着痛感的探索。

在准备《土地的誓言》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意识到单纯依靠教材中的文本难以突破时空隔阂,根据新课标中强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等理念,我决定设计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语文活动,将本课的教学转化为沉浸式学习,以此来突破隔阂。

(一)导入环节:

老师向提供学生“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资料,介绍端木蕻良的主要经历以及名字的由来。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铭记历史,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上课前就可以在导学案上自读历史资料。课堂上老师说到:“同学们,历史永远不会被时间磨灭,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带着对历史的感悟走进今天的文本。”学生们仿佛一下子就与文本贴近了,读起书来也更加热情了。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多媒体史料将抽象历史事件转化为可视化叙事,降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难度。学生对“柳条湖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准确率从28%提升至79%。该导入环节通过整合历史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与方法,实现了真正的跨学科学习设计。这种设计符合新课标“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的要求,为革命文学教学提供了创新范式。

(二)任务一:朗读中体会情感

在解决“亘古”、“污秽”、“嗥鸣”等字词障碍后,我摒弃传统齐读模式,结合朗读示例组织学生自主进行朗读设计。课堂上以“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地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这句为例,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设计:朗读时语气要低沉,语速稍缓,重读“低低地”、“那样地”和“不得不”,抒发作者内心的悲痛和渴望。学生参照示例,在文中自主选择喜欢的句子进行朗读设计。学生们找到“我必定为她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等抒情色彩鲜明的语句进行朗读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朗读,这项活动使不同学习风格学生均能深度参与。在朗读中学生不断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原本不重视朗读的学生也学会如何抓住语音语调进行朗读了,这个环节学生举手回答数量较多,课堂参与度高。

(三)任务二:品读中学会抒情

建立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学生对文本已经相当熟悉。当老师在课件上讲解示例的时候,学生很快就能跟着回答,在自主做批注的时候,学生几乎都在动笔写。学生在品读环节探究文章运用了哪些方法抒情,有何表达效果。在大家的共同探究下,发现本文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还有一段运用大量铺陈的写作手法,作者在发出誓言时还变换了人称,这些写作方法都使得作者的情感更加强烈。文本就是最好的情境,品味文本的语言文字才能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具体的品读和批注将抽象写作技巧可视化,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得到提升。

(四)任务三:写作中表达情感

本环节通过“我的校园”主题仿写,构建起历史语境与当下生活的超时空对话。根据课堂上分析文中的写作方法,教师在表格中提前帮学生梳理好可以仿写的点,然后为学生提供仿写大纲的表格,学生在写作前可以先列好表格中的内容,表格如下图,这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写作的情境。将《土地的誓言》中“土地-故乡”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学生可触摸、可感知的微观校园情境,实现革命精神的具象化转译。这种转译实践证明:真正的情感教育,必须扎根于学习者可感知、可参与、可创造的意义情境。课堂上,师生共同围绕“我的校园”进行一段仿写,老师的下水作文为同学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这次创意表达既帮助学生感受自己拥有的幸福生活,也锻炼了学生写作的能力,进一步实现了革命精神的当代转译。

仿写角度

大纲内容

句式

手法

感官

意象

情感

语言

(五)作业设计:从纸面到生活的意义延伸

本环节通过“故乡重构”任务,将抽象的家国情怀具象化为可触摸的地方性知识。老师向学生介绍“故乡”这一概念,“故乡”不仅限于出生地,也可以是你长期生活的地方、父母的老家,甚至是自己熟悉的一个地方。请你为自己的故乡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故乡的感情。结合导学案上江宁的民俗资料,300字左右。例如学生创可以创作"汤山温泉里的童年记忆"等跨时空文本。将原本停留在课本中的家国情怀转移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们能用新的眼光看待身边的风土人情,更加热爱身边美好的事物。通过多感官情境浸润,将家国情怀内化为身体记忆,这场“故乡重构”实践揭示的不仅是作业设计的革新,更是教育本质的回归:让知识在文化传承中焕发生命力,让学习成为守护文明火种的光荣使命。

认知层解决历史语境的还原,情感层构建价值认同,表达层完成意义转译,三者形成螺旋上升的深度学习闭环。三维模型的价值不仅在于教学法的创新,更在于重构文化传承的基因链。创设合适的情境,可以打破历史与现实的时空结界,使文化传承成为可参与的创造性活动。

三、专业发展的双向镜鉴:文本解码策略与教学重构路径

2024年版初中语文教材革命文化主题选文占比约40%,较旧版增加12%左右,《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土地的誓言》等经典篇目集中回归,还增加了《青春之光》、《井冈翠竹》这类新文章。这类作品普遍具有“时空距离远、情感浓度高、意识形态强”的三大特征,对于生活在当今社会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解障碍。如何清扫这些障碍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攻破的难点。

当我们在课堂中植入文化记忆的种子,它终将在更广阔的社会场域萌发。当AI生成的抗战老兵形象在元宇宙发表演说,我们该如何守护革命文学的初心?或许正如端木蕻良在流亡途中不断重写的手稿,教育本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重构:既要接纳新技术带来的解构力量,又要坚守文化传承的核心基因。这或许就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在历史与未来的断层带上,培育既能读懂土地密码,又能编写时代代码的新生代。

这次的教学案例中运用认知、情感、表达三维阐释模型进行突破,回顾历史,创设活动,解码文本。当然,革命文学作品的教学需要教师继续探寻新路径,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打通课本学习与实际生活的通道,让革命文学在情境中生长。这次的教学实践启示我们,革命文学教学的本质,不在于复刻历史场景,而在于培育两种至关重要的能力:在解构浪潮中守护文化基因的定力,在技术洪流里重构精神价值的魄力。我们既要善用数字工具突破时空壁垒,又要以教育者的专业自觉守护文化基因的纯洁性。

  • 站点统计:
  • 今日访问:2677 次  |  
  • 本月访问:13582次  |  
  • 访问总数:7123626次  |  
  • 文章总数:3240条

Copyright (c)2003-2007 Allright Reserved 江宁开发区学校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0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清水亭东路1号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