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界·重构·创新:历史经典的跨学科深度学习 ——以《孙权劝学》为例
2025/6/11 7:51:06  来源:赵慧  字体显示:   阅读:194

破界·重构·创新:历史经典的跨学科深度学习

——以《孙权劝学》为例

作者:潘婕

接到负责今年“汉语活动周”带学生编排“戏剧表演”的通知时,内心是崩溃的,且不谈宣传动员、角色排练,也不说道具制作、舞台布置、服饰妆造,单是想到连剧本都要从零开始,就已经陷入深深的无力感。

“我只是一名语文老师,只负责教好语文就行了!”就是躲在这样的想法中逃避了几天。

“语文老师带我们排!这次比赛肯定要拿大奖了!”学生们在我动员前就已经热情似火地想要加入了,窃喜之余也增强了积极准备,从容迎战的决心。

研读了活动通知,要求戏剧表演每校上报1个课本剧编演作品,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上场演员不超过8人,编剧、导演等职能人员不超过4人,即剧组总计不超过12人。

细想来,这算得上是一场跨学科学习的机会,学生既能从中提高语文素养,又能完善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何乐而不为呢?

准备:突破学科边界,找准学科融合点

虽说是戏剧表演,但我仍抱着保守的心态,不能让活动仅仅停留在娱乐的层面上,一来考虑到学生学习时间较为紧张,编排演至少耗费两周的课余时间,二来同样担心家长有微词,认为这是“耽误学习”的活动。

于是也下定决心一定坚守语文学科本位的原则,让学生在“学”中“创作”,在“创作”后“演”,在“演”后“学有所得”,形成学习闭环。

必须要承认自己认知局限,为了权威和专业起见,特别查找了戏剧呈现的核心要素:文本层面的基石、表演艺术的立体呈现、剧场空间的知觉重构、综合感知的营造、不可见要素的显性化以及文化语境的深层对话。

依然是继续查阅资料,重点搞清楚不明白的专业术语,同时大量搜罗了以往优秀课本剧的视频,带着问题找寻剧作的亮点。

突破学科边界别无二法:不断学习、不断记录、不断拓展。

当然,也是在搜集信息中攻克了第一个难关——敲定剧本。

选择七年级下册的短篇历史经典文言文——《孙权劝学》。《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讲述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后有所成就,获鲁肃称赞的故事。原文比较简短,多对话形式,适合改编戏剧,但需要扩展情节和人物。这些改编与拓展如若交给学生做跨学科主题学习,相信学生的语文素养定会有所提升。

毕竟,语文学科与戏剧表演有深度的关联,二者存在跨学科学习的融合点。

简而言之,戏剧表演需要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学生也能通过戏剧化的再创作和表演实践,全面提升语言运用、文学鉴赏、情感表达等综合能力。比如:

1.文本解读与剧本的改编实际是语文素养的实践转化。这体现在两个方面:文本理解与台词转化、情节重构与冲突设计。

《孙权劝学》原文为文言文,学生需先通过语文素养中的文言词汇积累、句式分析能力,理解孙权劝学的逻辑和人物性格文言对话转化为口语化台词,再兼顾舞台表现力。

【原文】“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改编】“子明,兵书上的道理,你何尝不懂?我知晓以往你的奏疏皆为代笔(严厉且关心)你如今是当权掌事的人,身居要职,不能不学习了!

语文素养中的叙事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提炼核心冲突并通过戏剧手法深化主题“劝学”与“拒学”的对抗增加吕蒙内心独白、设计学习前后的对比场景等。

2.角色塑造与表演语文素养的立体化呈现,这体现在人物性格的语言外化、潜台词与情感表达两个方面。

学生需结合语文阅读中对人物的理解,设计符合角色身份的台词和动作,如语气威严而恳切的孙权可以辅以手势(如拍肩、指向书卷)体现长者风范;吕蒙从开始的敷衍(摆手、叹气)到学成后的自信(昂首挺胸、语速加快);鲁肃则可以通过夸张的惊叹凸显戏剧效果。

语文素养中的“言外之意”分析能力则能够帮助演员挖掘台词背后的情感。例如,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需表现出对吕蒙推脱的不满和急切,而非单纯的质问。

3.文化内涵与舞台创意跨学科审美的融合,无论是历史背景的舞台化还原亦或是主题升华的创意设计都是如此。

编创:遵循实践逻辑,实现结构化学习

可以说,语文为戏剧表演提供文本解读、语言表达和文化理解的基石,而戏剧表演则将语文知识转化为具象化的体验,要想两者可以在《孙权劝学》的演出实践中形成闭环,还需要学生把“文字”搬到“舞台”,不仅是语文学习的升华,更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高效路径。

改编涉及方法,比如结构、人物塑造、冲突设计等,结合戏剧核心要素,如文本张力、表演呈现、舞台设计等,因此需要将这些元素融入改编中。

因此我们可以拆解实践步骤:准确翻译原文分析,把握剧情走向确定改编方向了解人物设定,如孙权的君主威严、吕蒙的勇武直率、鲁肃的敬才爱才扩展人物和冲突设计戏剧结构,融入舞台元素调整台词,将文言文转化为适合表演的台词,平衡“文言韵味”和“口语化表达”确保教育意义,主题突出“开卷有益”“学无止境”“少年正是读书时”等核心思想,通过剧情强化育人的目的。

由此,可以将原文分为三部分:《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学生的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就比较明确了,即在原文的基础上适当拓展情节,丰富台词内容,增加肢体表情等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示例: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师改编】

地点:孙权殿内。  

人物:吕蒙、孙权

吕蒙:(快步入,作揖)拜谢主公。

孙权:子明不必拘礼。

吕蒙:(拜谢不起)不知主…主主…(结巴)公召我,所为何事?(转身,心理活动:莫非在军中饮酒,与人打架的事被发现了?俺脸上还有疤呢。)

孙权:(以手示图)且看这荆州,此兵家用武必争之地,那关羽镇守荆州五年,我军何以夺取荆州?

吕蒙:(自信拍拍胸脯)管他呢,俺第一个冲到阵前,把他们打个屁滚尿流,定能百战百胜。

孙权:(皱眉发怒)吴下阿蒙!你只知蛮力冲锋陷阵,可也知道用兵也需要策略?

(毛笔沾墨写字)“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交与吕蒙)

吕蒙:(接过图纸,作思考状)主公这是啥意思?(转身,心理活动,挠头:打仗也需要用扇子?)

孙权:子明,兵书上的道理,你何尝不懂?我亦知晓以往你的奏疏皆为代笔(严厉且关心)你如今是当权掌事的人了,身居要职,不能不学习了!

吕蒙:(推脱)军务尚且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学习呢?

孙权:(面露不悦,责备)孤难道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大儒、博士?无非是要你翻翻史书,多了解了解历史罢了。

吕蒙:主公有所不知,(无奈状)每日军中演练,清点粮草……

孙权:(打断吕蒙)你说你事务多,难道比我还多吗?(叹气)

比光武帝,比曹孟德事务多?(语重心长)想当年光武帝南征北战,手不释卷;如今曹孟德转战南北,何尝亦不是手不释卷?(指向桌面竹简)我也经常读书,自觉大有益处。孤深感你的天分与悟性之高,不读书,太可惜了!

吕蒙:(若有所思,作揖)多谢主公,俺听就是了!

精心编写了一个剧本用于给学生做示范,学生先做赏析,再自行改编。

活动一:引导学生运用语文和戏剧的相关知识,尝试从剧本结构、人物塑造和综合效果等方面对改编剧本进行赏析:

1.剧本结构分析

道具运用:书简与毛笔反复出现,成为知识象征符号

心理外化:通过转身独白、挠头等心理、动作展现人物内心转变过程

  1. 人物塑造亮点
    孙权形象:以“伏案读书”起笔,塑造勤学君主形象,三次递进的侍从通报,侧面烘托其专注品格,从“皱眉发怒”到“语重心长”,展现恩威并施的领导艺

  2. 吕蒙转变:“拍拍胸脯”的肢体动作强化武将气质,结巴口吃与心理独白是用语言和动作暗示知识焦虑,从“推脱”到“若有所思”的层次递进,为后续“士别三日”埋下伏笔

历史典故活化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教学光武帝、曹操的对比论证,体现孙权纵横捭阖的历史视野,“当权掌事代笔奏疏细节暗合《三国志》历史记载

活动二:小组合作,从剧本结构、人物塑造和综合效果等方面对《鲁肃赞学》进行改编:

【原文】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评价维度:

评价项目

具体内容

评价星级

人物塑造

通过对话和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特点;

有层次感;转变自然。

戏剧冲突

存在冲突或细节推动情节发展。

台词设计

对白符合人物身份;语言有潜台词;

台词有助于展现人物关系的变化。

舞台指示

舞台动作和场景转换有效,能增强戏剧张力。

主题表达

能够传达学习的重要性及人物成长的主题;有现代意义的延伸。

【小组改编作品】

吕蒙:如今您受重任,与关羽为邻,打算采用何种计略破取荆州?

鲁肃:临时施宜。

吕蒙:今吴蜀结盟,看似亲如一家。可关羽如虎熊凶悍,计谋还是提前定好为妙啊。我有如下计谋,你且听听看。

鲁肃:(手锤桌案表示满意、赞同):此番相见,真令我大吃一惊啊!(给吕蒙倒酒)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起身)

吕蒙:(随即起身)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了解这个道理,可太晚喽!

这一小组的改编不乏有多处亮点,如“论议”二字联系《吕蒙传》与《三国演义》,拓展破取荆州一事,使对话更丰富;除了语言直接赞叹,鲁肃手锤案桌也是满意吕蒙学习带来的进益;给吕蒙倒酒则是暗示表明鲁肃在心理上也是极为认同吕蒙所增长的智谋;语言上半文半白,既保留有古典韵味,又通俗易懂凸显人物个性和心理。

但参考评价维度不难发现,这里的改编同样暴露出问题,如表演的时长不足,戏剧不够有张力(或者说没有足够的冲突推动情节发展),人物关系的转变有些不自然,缺少潜台词增加表现力。

也即需要丰富“论议”和“智谋”的内容,鲁肃与吕蒙的人物关系需要更合理地体现转变,再适当增加潜台词提高剧本台词的深度等。

【小组合作完善】

(吕蒙、鲁肃入座,侍女乙上前倒酒)

吕蒙:(举杯敬酒)子敬兄奔波多日,风采一如往昔。

鲁肃:(自喝自酒)(“哼”一声)将军客气。

吕蒙:(酒杯停在半空中,略尴尬)这……(喝下酒,再次恳切发问)今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打算采用何种计略破取荆州?

鲁肃:(饮酒、看向观众)(不屑的语气)临时施宜便是。

吕蒙:今吴蜀结盟,看似亲如一家。可关羽如虎熊凶悍,计谋还是提前定好为妙啊。

鲁肃:(随意,重重放下杯子)那依你之见,又该如何呢?

吕蒙:(意味深长)荆州地处要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鲁肃:(产生兴趣)(倾身)

吕蒙:这些年,我于荆州结交了一批官员……此为一;也派出了一批斥候探听敌情,此为二……

鲁肃:(惊异并兴致大增,移动座位到吕蒙侧)三是?

吕蒙:(移动至鲁肃旁)三是……,(停顿)如此(伸手5示意)以备不虞。

鲁肃:(手锤桌案表示满意、赞同):此番相见,真令我大吃一惊啊!(给吕蒙倒酒)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起身)

吕蒙:(随即起身)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了解这个道理,可太晚喽!

(哈哈哈,二人大笑)

至此,这段剧本通过更加精炼的对话与动作设计,生动再现了吕蒙从吴下阿蒙到智将的蜕变过程,同时展现了鲁肃从轻蔑到震撼的态度转变。

排演:创新实践能力,融通综合性学习

学生理解了文本,创作出了好的剧本,但初始排练的舞台呈现却不尽如人意。台词不清晰、情感表达不到位、肢体语言僵硬成了“硬伤”,而每次问题的解决都是一次综合能力的提升。

吕蒙:主公有所不知,(无奈状)每日军中演练,清点粮草……

孙权:(打断吕蒙)你说你事务多,难道比我还多吗?(叹气)

比光武帝,比曹孟德事务多?(语重心长)想当年光武帝南征北战,手不释卷;如今曹孟德转战南北,何尝亦不是手不释卷?(指向桌面竹简)我也经常读书,自觉大有益处。孤深感你的天分与悟性之高,不读书,太可惜了!

戏剧表演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实践形式,更加考验综合能力。

其一便是构建了深度的文化理解与语言素养。

这段话原文为文言文,学生通过翻译、解读,将古汉语转化为现代口语台词。孙权这里的劝诫,就需要理解历史语境,转化为符合人物身份的现代表达,锻炼学生语言转化与历史场景还原能力。

此外,学生也学会了思考人物性格、分析对话逻辑,以上孙权作为君主展现的“威仪与智慧”,就需要通过文本细读分析人物心理动机,然后再建立符合逻辑的对话节奏与情感层次。

其二是跨学科融合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比如历史与文学的渗透。

这就要求学生结合三国历史背景,设计符合时代特征的服饰(如孙权头戴冕旒、吕蒙武将装束)、礼仪(君臣揖让动作),并创造性设计舞台布景(如案牍、竹简道具),体现历史真实与艺术审美的平衡。

其三是社会情感与协作能力的培养,如团队协作与角色共情的能力、应变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导演组需要及时统筹排练进度,演员需通过角色代入理解孙权“劝学”背后的领导者责任意识、吕蒙“士别三日”的成长心态,幕后团队则需协同完成音效(如更鼓声表现时间流逝)、灯光设计与音乐渲染(如烘托学习场景),以此强化责任分工与共情能力。

实际演出中可能面临台词遗忘、道具失误等突发情况。例如扮演孙权的学生就即兴加入了“孤曾读《汉书》,方知治军之道”的临场发挥,既化解尴尬又增强人物说服力,锻炼危机处理与灵活应变能力。

其四是审美表达与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如飞语言符号的审美表达以及通过反思评价促进元认识。

表演时往往需要角色通过肢体语言设计来强化戏剧张力,比如孙权可辅以拂袖、踱步展现威严;吕蒙从抱臂抗拒到躬身求教的身体语言变化,直观呈现人物成长轨迹。

为了呈现最好的效果,排练时往往会录制视频,练习完通过观看视频来反思问题,采用“三维评价量表”:学生自评角色理解深度(如“我是否表现出孙权的威仪与智慧”)、同伴互评协作贡献度(如“灯光组如何用光影强化劝学场景”)、教师点评文化传达效果(如“文言台词的白话转化是否保留古韵”),形成立体反思机制,在反思中精益。

延伸思考

《孙权劝学》的核心命题——“终身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最终选择了通过谢幕环节升华,全体演员以现代学生身份分别诵读:

友人1:三国风起,多豪杰猛将

侍女1:吴下阿蒙,曾年少轻狂

鲁肃:苦读好学,武略兼才长

侍女2:士别三日,当刮目相望

谋士:计略周详,白衣夜渡江

蒙母:戎马疆场,屡建奇功彰

孙权:名载史册,留万古生香

吕蒙:劝君读书

齐:不负好时光

(退场)

自此,将历史智慧与当代学习观联结,使表演超越艺术呈现,成为价值观内化的教育过程。

戏剧表演如同多维棱镜,折射出与语文学科相融合的语言能力、审美创造、团队协作、文化传承等素养光谱。以《孙权劝学》为载体的跨学科学习实践表明,当学生从“文本解读者”转变为“文化诠释者”,才能真正实现“做中学”的教育本质。这种浸润式的学习模式,或将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提供重要范式。

  • 站点统计:
  • 今日访问:2555 次  |  
  • 本月访问:13460次  |  
  • 访问总数:7123504次  |  
  • 文章总数:3240条

Copyright (c)2003-2007 Allright Reserved 江宁开发区学校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0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清水亭东路1号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