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重构:素养导向的散文教学转型路径——以《背影》为例
2025/6/11 7:51:29  来源:赵慧  字体显示:   阅读:156

三维重构:素养导向的散文教学转型路径——以《背影》为例


目标重构:从文本分析到文化体悟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教育是引导个体领悟生活的艺术。"这一理念启示我们,经典散文《背影》的教学不应止步于"四次流泪""攀爬月台"等细节描写的技法分析,而应当成为学生理解中国家庭伦理的文化窗口。在重新设计的教学目标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透过"父亲买橘"这一经典场景,认识到"含蓄深沉"是中国式亲情的重要表达方式,进而思考:在即时通讯发达的当代社会,这种"爱在心口难开"的表达方式是否仍具价值?通过对比00后学生家庭中常见的"微信红包""视频通话"等情感表达形式,促使学生理解不同代际间的情感沟通差异,培养其文化反思能力。这样的目标定位,既保留了"细节描写"的知识要点,更使文本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媒介。

方法创新:构建散文学习的实践场域

要实现素养落地的目标转型,必须打破"教师逐段分析,学生被动记录"的传统模式。在《背影》教学中,可采用三种实践策略:

1.情境浸润法:创设"时空对话"情境,要求学生以"2023年的朱自清"身份重写《背影》。在写作前,组织观看纪录片《中国父亲》片段,分析不同年代父亲形象的变迁;写作中提供"保留原文细节描写特色,但更新生活场景(如高铁站送别)"的具体要求。这种设计既检验学生对描写技法的掌握,又培养其文化转译能力。

2.项目研学法:设计"家的背影"主题项目,包含三个阶段:首先收集家中三代人的亲情老照片并配文说明(观察能力);其次采访祖辈关于"最难忘的亲情瞬间"(口语交际);最后制作《新背影》图文故事集(创意表达)。某实验班实施该项目后,学生作品中出现"爷爷用微信步数默默关注我上学""妈妈把叮嘱藏在快递备注里"等当代版"背影"描写,证明该方法能有效促进知识迁移。

3.翻转研讨法:前置学习阶段,学生通过微课自学"白描手法"知识并完成预习单(识别文中5处典型细节);课堂时间则用于深度研讨:"文中父亲'迂'的行为是否损害形象?"等思辨性问题。

评价转型:素养发展的可视化追踪

传统的"阅读理解+仿写"测评模式难以捕捉素养发展过程。建议构建三维评价体系:

1.过程性量规:制定《亲情散文写作素养量表》,设置"细节捕捉力""文化理解度""表达创新性"三个维度。如在"文化理解度"指标中,5分标准为"能分析文本中的伦理观念,并提出有见地的现代转化建议"。

2.成长档案袋:收录学生从初读感悟、采访记录到最终作品的全过程资料。某教师实施的档案袋评价显示,学生后期作品中出现"爸爸核酸检测排队时蜷缩的背影"等时代性观察,体现素养的真实发展。

3.表现性评价:组织"亲情表达方案设计"展示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为社区设计"代际沟通工作坊"。某参赛小组受《背影》启发设计的"爱的可视化"项目,通过让父母子女互写"未说出口的话",获得级社会实践奖。

这种三维重构的实践表明:当《背影》的教学从"讲课文"转向"用课文学文化",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描写技巧,更是理解人伦、表达情感的文化能力。正如特级教师王君所言:"经典文本的价值,在于它永远能唤醒每个时代读者最本真的生命体验。"

  • 站点统计:
  • 今日访问:2328 次  |  
  • 本月访问:13233次  |  
  • 访问总数:7123277次  |  
  • 文章总数:3240条

Copyright (c)2003-2007 Allright Reserved 江宁开发区学校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0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清水亭东路1号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