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和反思
南京市礼尚路学校 徐明雯
教学目标:
1.感受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理解其作为自然奇观与民族精神象征的双重意义。
2.从“所至”“所见”“所感”三个维度深入剖析文本,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壶口瀑布的壮丽视频,以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2.所至:对比雨季与枯水季,理解季节性变化
引导学生对比雨季与枯水季的游览经历,通过表格形式梳理两次游览的不同之处。这一环节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壶口瀑布的季节性变化,感受其独特魅力,同时锻炼学生的信息整理能力。引导学生至作者“专选”之意,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3.所见:细品文本,感受语言魅力
细品文本,小组合作仿照示例分析修辞手法、动词运用等,从修辞手法、动词运用等角度入手,感受水流的灵动多姿与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象。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作者描绘的细腻与生动,还能提升语言鉴赏能力。
并追问:那为什么要在写水的文字中插入对脚下石头的描写呢?深化文本表现力并引导学生深度探究“水-石-人”的深层关联。
4.所感:思考黄河精神与民族精神的联系
文章最后一段,通过“水石相搏”的意象升华黄河精神,既总结全文的礼赞,又隐喻中华民族在磨难中铸就的刚柔并济品格,引导学生在文本与现实的联结中深化文化认同。通过拓展延伸,分享对民族精神的理解。这一环节旨在帮助学生认识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通过视频导入和任务驱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在“所至”“所见”“所感”三个环节中,学生逐步深入,不仅理解了壶口瀑布的自然之美,更领悟了其背后的文化意蕴与民族精神。然而,在“所感”环节,部分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仍显表面,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通过更多实例与讨论,深化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识与感悟。同时,课堂时间分配上可进一步优化,确保学生有更充分的思考与交流时间。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以拓宽视野,加深对壶口瀑布及黄河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