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人生,得意忘言
江宁初级中学 张帆
2025年5月6日,江宁区初中语文新课标理念下“敞式作业”设计专题暨“乡语联盟”教研活动在江宁区觅秀街中学举行。三位教师围绕“诗”主题,从不同视角出发引导学生领会“得意忘言”的妙悟境界,为初中语文诗教赋予了深刻的内涵。
第一节课觅秀街中学的陆瑶瑶老师围绕李清照的一生,带领学生品味其诗文中的多重酒味。从三个时期分析了酒文化在其作品中呈现的不同韵味。少女时期的酒:青春与自由的象征,婚姻中的酒:相思与孤寂的慰藉,晚年的酒:国破家亡的愁苦寄托。李清照的酒味人生,是一曲交织着欢愉与悲怆、自由与桎梏的生命长歌。她的酒词不仅记录了个体命运的起伏,更映射出一个时代的精神图景。通过这次课程,我深刻认识到文学与生活的互文关系,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如何以艺术超越苦难。李清照的酒杯中,盛满的不仅是酒,更是一个女性对自我、时代与文化的深刻思考。
第二节课东善桥中学李慧营老师以诗为引,《做一颗野生诗人》课程以“打破常规、重组语言”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从废旧文本中剪裁、拼贴字词,完成对诗歌的解构与再创作。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跨学科思维,将视觉艺术与文学创作结合,既降低了学生对“写诗”的畏难情绪,又激发了创造性表达。教师以“语言碎片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字素材(如报纸、广告、歌词),这种选材策略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引发共鸣。本次课程以“破而后立”的姿态,展现了写作教学的更多可能性。它提醒我们:诗歌不必诞生于冥思苦想,亦可萌芽于对生活的随手剪裁。作为教师,唯有不断打破学科边界,才能为学生搭建更自由的表达舞台。汤山中学张奕晖老师《千年诗眼望金陵》以“诗歌中的南京城”为线索,串联起六朝古都的千年文脉。教师通过精选历代文人墨客描绘金陵的诗作(如刘禹锡《乌衣巷》、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杜牧《泊秦淮》等),构建起一座“文字博物馆”,让学生在一首首诗词中触摸城市的历史褶皱。课程立意高远,将语文教学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家乡认同感”的隐性培育。
第二环节,来自梅龙湖学校的陈宏亮老师围绕乡村教师的发展和成长,以“乡村教师的坚守与突围”为主题,通过真实案例、教育叙事与理论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勾勒出一幅乡村教育者的精神图谱。课程没有回避乡村教育的现实困境(如师资流失、资源匮乏、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等),而是以“问题导向”引发深度思考,同时聚焦于教师个体在夹缝中寻求突破的智慧,传递出“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的核心理念。乡村教育不是城市的“缩小版”,而是需要“量身定制”的教育生态。当教师拥有突围的智慧,当社会给予突围的支持,乡村教育终将迎来“满天星斗”的璀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因为每一个乡村孩子的未来,都是中国教育的未来。
通过这几节课,我不仅见证了诗赋中的浪漫金陵,也品味了李清照的人生酒味,不但在诗意重构中拼凑完整,也对语文诗教有了自己的想法与思路:诗歌教学需打破“逐句翻译一主旨归纳”的固化模式,通过情境化、任务化、生活化的设计,让初一学生在诵读中感知韵律、在活动中激活想象、在创作中深化理解,于有限之言中品诗歌无穷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