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为帆,启新程之航
——江宁开发区学校(小学部)青发班暑期读书交流活动
为助力青年教师在阅读中滋养心灵、汲取成长力量,搭建思想交流与智慧碰撞的平台,8月29日下午,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学校“以阅读为帆,启新程之航”青年教师暑期读书分享会成功举办。活动在东西两个校区同时展开,青年教师按学科分组,进行读书分享。同时,张益蓉、徐莹、吴亚琼、陶丹、田倩倩、阚玉洁等老师作为评委,于各个分会场指导青年教师,与青发班的成员们共赴这场书香之约。
暑期是身心放松的宝贵时光,而阅读正是心灵休憩与成长的绝佳方式。作为教师,持续学习是职业要求,更是自我提升的内在需求,希望大家在分享中畅所欲言,让书香浸润教育初心。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而读书正是为这支年轻的教师队伍注入动力的重要途径。
此次“以阅读为帆,启新程之航”读书分享会,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一场教育初心的重温。青年教师们在书香中汲取智慧,在交流中凝聚共识,必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专业的姿态,踏上新的教育征程,书写育人新篇章。
优秀读书感想
《大概念教学》读后感
周云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习得的更多是惰性知识,它们只是在某个学科、某个单元,甚至某节课里待着,很难进行迁移。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存在巨大的脱节,学生很难调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这在倡导“素养导向”的当下已然行不通。素养指的是能在真实性情境中解决问题,使知识不再具有“惰性”。素养的核心是真实性,它是超越学校价值的知识成果,即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将学校所学迁移到现实世界中去。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是支撑解决真实性问题的两大支柱。前者要求学生要像专家一样思考,进行“少而深”的深度学习,促成高通路迁移,最终解决现实世界中的挑战,而不是仅满足于解决学校场景中的任务和问题。要将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关键就在于大概念。
什么是“大概念”呢?“大概念”的“大”的内涵指的是“核心”,但是不等同于“核心概念”。这里的“核心”指的是“高位”或“上位”,具有很强的迁移价值,是可以促进学科内知识的融会贯通,促进学校教育和现实世界的联结。这里的大概念也不等同于方法,大概念是在方法之上,要根据现实生活的变化,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反映专家思维。“大概念”的“概念”,不限于概念,强调概括、原理和原则,是“具体”相对应的“抽象”,这里的“抽象”是反映专家思维,是是具有可迁移性的,其表现形式就是概念、观念和论题。其中观念形式的大概念是最常见的。什么是大概念教学?书中给出的定义就是“所谓大概念教学就是以大概念为核心目标的教学,它指向于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素养。”大概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加熟悉和适应真实的社会环境,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概念教学的单元设计可以继续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目标设计、评价设计和过程设计。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撰写三维目标时,存在空泛、不清晰、不透彻的问题,这导致教师最后落实的仅仅是知识与技能层面,很难跳出单课提炼出更加高位的目标。而大概念可以在真实性问题情境的引导下联结三个维度,将素养目标与单元教学内容相结合,使之真正服务于素养的形成。教师可以通过“找到提取路径”“绘制概念地图”和“撰写单元目标”三个主要步骤去设计目标。要注意的是,目标指的是预期学习结果,即“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学习结果来呈现最终的学习成效,这更有利于教师明确教学的方向。
紧接着目标设计的是评价设计,即思考如何设计与目标相配套的评价,从而保证目标的落实。以往的评价框架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零碎的知识与技能,而忽略了学生是否能利用这些知识与技能去解决问题,导致学生获得一种只适用于学校情境的“惰性知识”。而依托真实性问题情境的评价,考量的是学生能否在情境中应用知识与技能,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单元设计的最后才是过程设计,它要与目标设计和评价设计一致,才能保证素养目标在课堂上得以落实。
这本书通过严谨的理论结合具体案例重点回应了“为什么要进行大概念教学”以及“大概念如何体现素养导向的课堂转型”等问题,并给予一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详尽的方法论指导。“教育的一个长期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更好的提问者。”教师自己要会提本质问题,更要鼓励学生提出本质问题。以往教学留给学生的探索空间非常有限,封闭式的提问难以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很难引导学生进行真正的思考和讨论。而大概念教学更能够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大概念教学的指引下,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当逐步从“从扶到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繁杂的现实世界中去发现问题、界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
墨香里的教育微光——假期读书分享会感悟
何王媛
假期尾声的教师读书分享会,总带着种特别的暖意。窗外的梧桐叶悄悄染上浅黄,会议室里飘着热茶水的香气,十几位同事围坐一圈,把假期里在书页间拾到的感悟轻轻摊开。其中最让我记挂的,是邵老师分享《在乎每一只鸟》时,眼里那抹像晨露般的光。
邵老师抱着本书走进来,封面是淡绿色的,画着几只羽毛蓬松的雏鸟挤在巢里,书名《在乎每一只鸟》五个字是手写体,暖融融的。“原以为是本自然随笔,翻了两页才发现,写的是个老校长和乡村孩子的故事。”她指尖轻轻敲着封面,笑意从眼角漫开。
书里的老校长总说:“学校是片林子,孩子们就是林子里的鸟——有喜鹊爱唱,有麻雀机灵,有啄木鸟闷头干活,哪能要求都一样?”邵老师翻到夹着书签的一页,念起书里的故事:有个总在数学课上偷偷折纸的男孩,被老师批评了好几次,老校长却蹲在教室后看了他三天,发现他折的纸飞机能精准落在操场的白线上。后来校长没让他停手,反而找了本空气动力学的绘本给他,还在教室角落设了个“巧手角”。半年后男孩带着自己设计的纸桥模型,拿了市里的科技小发明奖,领奖时他说:“校长说我不是不专心,是我的心思长在纸页上了。”
听到这儿,我手里的茶杯轻轻晃了晃。上学期班里有个总在数学课上画课本插图的女生,她的作业本总写得潦草,我盯着她补了好几次作业,却从没认真看过她画的林黛玉——眉眼间竟有水墨的灵动感。那时若能像老校长那样,弯下腰看看她笔尖的世界,或许她就不会总在我走近时慌忙合上课本。
邵老师合上书时,指尖在封面上摩挲了两下:“书里最打动我的,是老校长每天清晨站在校门口的样子。他不查校服不看红领巾,就盯着孩子们的眼睛——哪个孩子眼里没光,他准会拉到值班室,要么塞个热包子,要么蹲下来听孩子说昨晚跟弟弟吵架的事。”她抬眼看向我们,声音轻却清晰:“我们总说‘关注学生’,可有时盯着的是作业本上的红勾,是成绩单上的排名,倒忘了先看看他们今天过得好不好。”
散会时邵老师把书借给我,扉页上有她写的批注:“教育不是给鸟修翅膀,是让每只鸟都敢张开翅膀。”那天晚上我捧着书读到深夜,书里老校长退休那天,往届学生挤满了校园——有开了农机站的,有在山里种果树的,还有像邵老师这样当老师的。他们说老校长没教过什么大道理,只是总笑着说“你这样挺好”。
这几日整理教案,我在备课本里夹了张便签,写着“问问那个画插图的女生,要不要给题目配插画”。忽然明白邵老师分享这本书时想说的:好的教育从不是把所有孩子塑成同个模样,而是像老校长那样,知道喜鹊爱唱就给它枝头,知道啄木鸟爱啄就给它树干,在乎每只鸟的不同,也等得起每只鸟慢慢学会飞。
窗外的风掠过梧桐叶,沙沙响得温柔。这个假期在书页间拾到的暖意,大抵会化作新学期课堂上的微光——先看见每个孩子的模样,再谈教育的模样。
破笼之鸟: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看见自我救赎
韦星
当合上《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最后一页,“教育”与“自我救赎”这两个词如同烙印般刻在脑海里。塔拉·韦斯特弗用近乎残酷的真实,讲述了自己从一个在废料场长大、被父亲的偏执与母亲的顺从裹挟的女孩,如何通过教育挣脱原生家庭的枷锁,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山”的故事。这份成长不仅是个人的蜕变,更让每一个读者在其中看见突破困境、追寻自我的可能。
塔拉的童年是一场漫长的噩梦。父亲坚信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禁止家人上学、就医,让孩子们在废料场里搬运金属废料,用双手与锈迹、危险为伴;母亲作为草药师,沉迷于“灵性治疗”,对孩子们的痛苦视而不见;哥哥肖恩更是将暴力当作常态,一次次将塔拉推向绝望的边缘。在这样的环境里,“正常”是陌生的词汇,“自我”是被压抑的影子。塔拉曾以为,自己的人生注定要在废料场的尘埃与家人的控制中消磨殆尽,就像一只被关在铁笼里的鸟,从未想过天空的模样。
改变的契机,始于哥哥泰勒的离开。泰勒是家里第一个反抗命运的人,他偷偷自学,最终考上大学,飞向了更广阔的世界。泰勒的离开,像一束光照进了塔拉黑暗的生活,让她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人生还有另一种选择,原来“教育”可以成为打破牢笼的钥匙。于是,塔拉开始偷偷学习,在废料场的休息间隙背单词,在深夜的灯光下啃读课本。这个过程充满了艰难,父亲的阻挠、家人的嘲讽、自我认知的混乱,都曾让她想要放弃。但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对自我价值的探寻,支撑着她一步步往前走。当她终于收到杨百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那不仅是一张入学凭证,更是她向原生家庭发起挑战的宣言。
进入大学后,塔拉才真正体会到“格格不入”的滋味。她不懂课堂上的专业术语,不知道如何与同学正常交流,甚至因为父亲灌输的偏执思想,在课堂上发表荒诞的言论。但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让人在碰撞中不断反思、成长。在老师的引导下,塔拉开始阅读书籍,接触不同的思想,她逐渐意识到父亲的“真理”并非事实,母亲的“治疗”充满荒谬,原生家庭的生活并非正常的人生。她开始学着质疑,学着独立思考,学着接纳那个曾经被压抑的自我。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她要亲手打破从小建立的认知体系,要面对与家人决裂的可能。当她为了保护自己,选择与实施暴力的肖恩划清界限,当她为了追求真相,拒绝父亲的“救赎”时,她其实是在完成一场艰难的“自我重塑”——她不再是那个唯唯诺诺的小女孩,而是成为了一个有独立思想、有勇气捍卫自我的成年人。
书中最让我触动的,是塔拉对“教育”的深刻诠释。教育于她而言,不是为了获得文凭、改变社会地位,而是为了“看见”自己。通过教育,她看清了原生家庭的荒诞,看清了自己内心的渴望,也看清了人生的多种可能。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你可以选择自己是谁,这是教育给我的礼物。”这份礼物,让她摆脱了原生家庭的束缚,不再被他人的意志所左右,最终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
合上书,我不禁思考:我们每个人是否都有自己的“牢笼”?或许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或许是社会观念的束缚,或许是自我认知的局限。这些“牢笼”让我们不敢追求梦想,不敢突破现状,只能在既定的轨道上重复生活。而塔拉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我们都有选择的权利,都有挣脱“牢笼”的可能。教育是一把钥匙,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敢于“打开门”的勇气——敢于质疑既定的规则,敢于追求内心的渴望,敢于重塑自我。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里的“山”并非具体的地方,而是每个人心中的信仰与追求。塔拉的“山”是自我救赎与独立人格,而我们的“山”,或许是梦想,或许是真理,或许是内心的平静。无论这“山”在何方,只要我们有勇气出发,有决心坚持,就一定能像塔拉一样,挣脱束缚,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这本书不仅是一个人的成长史,更是一份写给所有渴望突破困境、追寻自我的人的“勇气指南”——它告诉我们,即使起点再低,即使前路再难,我们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都能成为那只飞往自己“山”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