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教学管理>>教学常规>>正文
波尔卡音乐特色欣赏——记音乐教研组活动
2018/11/28 13:56:15  来源:教务处  字体显示:   阅读:1937


2018年11月22日上午,音乐组王萍老师结合自己参加区教研活动的心得体会,将自己在区教研活动中所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给组内老师上了一节展示课。她带领四(2)班的同学一起欣赏了好听的歌曲《雷鸣电闪波尔卡》。欢快有趣的音乐公开课中,学生从感受音乐没出发,整节课都创设了有趣而又欢快的情境。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法那个法和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魅力及教学特色,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情境和氛围。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G_3152.JPG

在巩固教学中,王老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外,还用生动形象的肢体动作感受歌曲的旋律特点,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群体协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感知音乐、表现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G_3149.JPG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G_3154.JPG

王老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听“歌曲的感觉,”唱“歌曲的味道,”舞“歌曲的形象,”玩“歌曲的节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让学生表现好《雷鸣电闪波尔卡》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G_3160.JPG

      经过这堂课,学生通过音乐来感受波尔卡音乐特点,音乐组在当天上午对这节公开课进行了评课,众老师在肯定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014F50D66FCB32147B4106064E4B7471.png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AA21BD58411C897A17C5986CCCC6360A.png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1E76A00AD97907ED3CFB23031DF89631.png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G_3157.JPG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G_3163.JPG

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雨中交响

教学内容:听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教学目标:

1、听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了解曲式结构,认识波尔卡这种舞曲体裁。

2、能够感受到打击乐器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和情绪上的作用。

3、尝试用打击乐器创编与表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打击乐器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和情绪上的作用。

2、各主题用恰当的声势表现。

教学准备:学生自备矿泉水瓶、塑料杯若干、沙子、豆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管弦乐队图片

师“这是西洋管弦乐队,请问打击乐器组在乐队的什么位置?”

“打击乐器组的位置在距离观众最远的舞台后方。说起打击乐,很多人的印象就是噪音制造者、乐团闲人、头脑简单的人体马达,那是因为你根本不了解打击乐。今天我们将要欣赏的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分分钟颠覆你对打击乐“万年配角”的认识。”

2、先听一个片段,乐曲中用什么乐器模拟了“雷鸣电闪”的声音?——大鼓、钹

3、介绍波尔卡,学跳舞步。(板书:雷鸣电闪波尔卡)

“雷鸣电闪听到了,那么“波尔卡”是什么意思呢?”——是一种捷克民间舞蹈,起源于波希米亚的一种快速适中的二拍子舞曲。“波尔卡”一词在捷克语中为“半步”的意思,指一只脚与另一只脚之间按四二拍飞快交替。舞者们常站成一个圆圈,舞步很小,半步半步地跳,因而得名。特点:二拍子,快速跳跃。

欣赏看一段波尔卡视频(200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舞蹈——波尔卡)

学习波尔卡舞步。

4、介绍曲作者及创作意图

“《雷》是由小约翰施特劳斯于1868年创作。这是一个夏日的清晨,草地上,一群欢乐的人们正在庆祝丰收,载歌载舞。听,天气好像发生了变化——雨是越下越大,可人们的兴致却是越来越高,他们仍然继续欢歌,继续舞蹈。”

二、听赏a主题

1、“a主题描绘了舞会盛况,偶尔能听到其中定音鼓以力度渐变的方式模拟远处的雷声。”思考:它的情绪怎么样?它的旋律是如何进行的?跳进还是级进?

听赏a主题(老师板书画图形谱)

2、“它的情绪怎么样?”——热烈、欢快。“这么热闹,我们也加入吧”,把学生分组按图谱拍手、拍腿

3、“它的旋律是如何进行的?”——跳进,“预示着什么?”——暴风雨就要来了。

三、听赏b主题

1、“请同学们倾听b主题,你听到了什么?听听它的旋律是怎么进行的。”——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的景象,是全曲华彩部分。

听赏b主题(老师板书画图形谱)

2、“b主题旋律是跳进还是级进?”——级进

3、“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听到大鼓、钹奏出的雷鸣电闪,你能用合适的动作表现出来吗?”——拍手表示电闪、跺脚表示雷鸣

4、请两位同学上台敲击大鼓和钹,全体同学配合。

四、听赏c主题

1、“c主题——舞会继续进行,中间夹杂着雷鸣电闪般的场面。c主题发生了变化,你觉得它的旋律是跳跃的还是舒展的?”

听赏c主题(老师板书画图形谱)

——旋律是舒展的。

  2、跟琴用“la”哼唱旋律两遍后,一组用“la”哼唱旋律,一组加上雷鸣电闪“ca beng”声。

五、听赏d主题

1、“雨虽然越下越大,可人们却毫不介意,仍然继续欢歌、舞蹈 。听一听d主题给你什么感觉?旋律中使用了什么音?”

听赏d主题

——d主题是轻巧活泼的。“为什么听起来轻巧活泼?旋律中使用了什么音?”——装饰音、小附点。

2、“还记得前面的波尔卡舞步吗?跟着一起跳起来吧!”配上波尔卡舞步。

六、完整欣赏

1、先听辨各个主题,提示表现方式。

2、全曲连起来听赏:请一位学生上台写出各主题出现的顺序,刚才的两位同学用大鼓、钹敲奏,其余学生按刚才各主题表现的方式参与到跳舞的人群里。

3、“最后的尾声表现的是雨停了还是越下越大?”——越下越大,人们的激情越来越高涨。

4、师总结:全曲为“引子+ABA+尾声”三部曲式(板书)

5、完整地欣赏由著名指挥家卡拉扬指挥的《雷鸣电闪波尔卡》视频。

七、创造与表现

学生分成八组,用自制打击乐器包括自己的身体乐器创造表现放学时下雨时的场景。

分组表演,师或生点评。

八、小结

“今天我们听赏了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雷鸣电闪波尔卡》,从而进一步感受了打击乐器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和情绪上的作用。”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雨中交响》借“雨”发挥,让学生感受音乐中表现的不同乐趣、情绪和情境,并借音乐表现的情感,开启他们的音乐想象世界。其中《雷鸣电闪波尔卡》虽然不是专门为孩子写的,但很适合孩子对作品音乐形象的感受、想象与把握。

四年级学生在听赏音乐的过程中容易只听表面的热闹,比较随意的听,老师要有意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有目的地去听赏音乐,感受旋律的进行与情绪表达的关系,关注音乐形象的表现方式,能通过身体动作、线条等方式表达内心的体验。

本课的设计是将《雷鸣电闪波尔卡》分为四个主题来听赏,并设计了恰当的声势动作引导学生来表现,这样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各主题的印象,学生能够在较短的40分钟时间内准确听辨出各主题,从而在最后完整的听赏时能够对音乐作品产生共鸣。整个过程衔接合理、流畅,学生的声势配合默契,师生互动很好。

这四个主题有自身的旋律进行特点,我觉得用图形谱这样的教学辅助手段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结构,明白旋律的变化。

最后的教学环节“创造与表现”,学生尝试用打击乐器创编与表现主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很感兴趣,积极主动投入。学生的表演超出意料的,用自制打击乐表现下雨的声音,有学生还设计了情景,有的设计了喜欢下雨跳起了波尔卡,有学生设计了有人摔跤有人去扶等场景。

在本堂课如果能在一开始的环节先完整的聆听一遍《雷鸣电闪波尔卡》,给学生一个初步的印象会更好。

老师的语速也应再放慢些,给学生反应的时间。

  • 站点统计:
  • 今日访问:603 次  |  
  • 本月访问:146819次  |  
  • 访问总数:4667382次  |  
  • 文章总数:2589条

Copyright (c)2003-2007 Allright Reserved 江宁开发区学校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0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清水亭东路1号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